比如《雨人》里面的霍夫曼,其实是孤独症,智商比一般人高多了;比如《阿甘正传》,虽然真的低智商,可不但会打乒乓,还能搞外交,跟总统说笑话。总之,“弱智角色”一定得有非常人的魅力,这样电影能出彩,演员也更容易拿奖。反面的例子就是肖恩·潘的《我是山姆》,他扮演了一个只有8岁智商的爸爸,结果这部片子都快被人遗忘了。如果套用这个“规律”,我只能说《红河》在女主角塑造方面,又提供了一个反面案例。
说到底,《红河》还是在讲一个爱情故事。
小混混阿夏(张家辉)偶然发现弱智越南少女阿桃(张静初)动人的歌喉,就雇用阿桃在自己摊位上唱卡拉OK招揽生意。阿桃则一直误认为阿夏是自己早年死去的爸爸。直到故事最后,两人才发现对方在自己心中的真正位置,但为时已晚。这一段两个人一起经历了反复的磨难之后才产生的爱情,有点让人啼笑皆非(阿桃一直叫阿夏“爸爸”),有点措手不及(阿桃最后咬了阿夏手指那一刻阿夏才明白爱情已经撞到了自己),甚至有点不合常理(最初弱智的阿桃不过是阿夏赚钱的工具)。但爱情最终还是发生了,让银幕上这两个小人物的生活产生了意义。正是因为这一点,尽管影片有着种种不足,我仍相信它能打动一批银幕前的观众。
在讲故事的手法方面,《红河》没有给人太多惊喜。倒是上世纪末中越边境的时代质感让人印象深刻,对观众来说也应是一种奇观。影片不乏刻意和做作之处,但张家辉出人意料的演出,大大削弱了这些不足。阿夏是全片几个人物中塑造得最丰满的一个,而且这个角色对张家辉表演难度上是最有挑战的。观众看惯了张家辉类似《黑社会》里面亡命杀手的冷酷形象,但《红河》里的阿夏赤裸上身、一条宽大裤衩加一双破拖鞋的造型,估计会让喜欢张家辉的观众大跌眼镜。正是这样一个小混混角色,让张家辉有了足够的发挥空间,说他支撑起全片并不过分。扮演阿桃的张静初在片中一如既往地“努力表演”,吃亏在导演并未赋予阿桃更多独具魅力之处,表演自然也大受限制。
《红河》里4位主演中还包括李修贤和李丽珍,这样香港演员就占了三位,而且三位都是老牌明星(主演张家辉其实也已出道20多年了)。这样的演员搭配,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怀旧气氛,看上去甚至有点像港片。这刚好跟影片里上世纪末中越边境的气氛相吻合,只是三位香港演员的港味普通话有点“脱离现实”,但显然导演为了保障影片表演的统一性,而坚持没用配音。影片会吸引一批钟爱爱情类型片的观众,但总的来看,它过于中规中矩和平淡了。
(责任编辑: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