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在CCTV-1刚播没两天就掀起了争论,导演赵宝刚的手机也跟着不消停,全国各地的记者都找他给个解释。赵宝刚倒挺高兴,产生争论是他预想到了的,甚至可以说是亲手设计的……
引起争论的是几处情节“不合理”,观众觉得《青春》开场就有点扯。
央视给《青春》的审片意见是,“很有现实意义。”其实,这些情节在年轻人看来倒没什么意外,或者说,所谓“合理”之争是观众固有观念与现代意识之间的不合拍。赵宝刚说:“这些事肯定有人遇见过,只是不符合正常的生活逻辑,就成了话题。”制造话题、引起争论是《青春》的终极目的,片名本身就是个大问号,请观众讨论、思考和感悟。比如,剧情再推进,恐怕会有人骂钱小样不像话,害得爸爸瘫痪。有观众会觉得这孩子又疯又闹又折腾,任性的结果是闯了大祸;也会有观众认为,女儿的性格是妈妈教育方式不得当造成的,这是管束太紧的逆反。争议中,或许家长会反思该怎么教育孩子?孩子了解到家长的立场与想法,如果通过电视剧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无疑会超越一部娱乐作品本身的意义。
两年前的《奋斗》就是如此,至今被争论不休。上世纪70年代往上的人总是不理解,《奋斗》全剧何来奋斗?80后、90后竟爱得要死。这其实就是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不合拍。传统概念里,奋斗之前必有艰苦二字,陆涛有权爸爸、钱爸爸各一人,帮他轻松掘到人生第一桶金——200万,他的成功里没有艰苦,甚至不需要个人努力;而在新青年看来,陆涛不受权爸爸和钱爸爸的左右,最后把他们抛弃了过自己的生活,他自己也在这个历练过程中成长了,怎么不是奋斗?怎么不是成功?这比挣钱更酷。《奋斗》是把话题融入电视剧的试验品,当年电视台看了样片都皱眉头,一部不靠情节取胜的电视剧明显违背传统收视习惯,市场前景难有保障。没想到,电视台还没播,《奋斗》先在碟市上火了,受年轻人追捧,成为社会话题,赵宝刚得意地说:“《奋斗》难买,《青春》疯抢!”
在赵宝刚的定义里,《奋斗》和《青春》属于话题剧。“话题剧得留话外空间给观众,设立的情节必须引起争论,在争论过后才有意义,人们自然会有所感悟,调整自己的人生,目的就达到了。”故事是传统的,话题是常新的,在平和的社会环境下,生编出激烈的矛盾冲突很费劲,所以现实题材剧难走出家长里短的框框,当年赵宝刚只听了一句话介绍就买下《奋斗》剧本,“编辑说,四个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很多东西是反传统的。就这么一句,我觉得太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