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香港电影频道 > 第28届香港金像奖 > 金像完全攻略

独家策划:港片百年之金像完全攻略-最佳新人

第4届:顾美华《似水流年》
第4届:顾美华《似水流年》

  2-6届:浪潮当道

  第2届:马斯晨《投奔怒海》

  第3届:郑裕玲《花城》

  第4届:顾美华《似水流年》

  第5届:陈婉丽《女人风情话》

  第6届:利玉娟《美国心》

  或许不少影迷曾疑问:为何香港电影金像奖在最佳男、女配角之前已设立“最佳新人”一项?皆因1982年的香港影坛开出两朵异色奇花——《靓妹仔》的林碧琪及《投奔怒海》的马斯晨,两位少女当时虽则初出茅庐,却高度传神地演绎了“碧琪”及“琴娘”两角,水准之高令无数观众及同行大跌眼镜,专业程度甚至压倒了张艾嘉、缪骞人、钟楚红等前辈艺人!因此,两人在第二届金像奖中破天荒地同获“最佳女主角”及“最佳新人”提名,并最终以势均力敌的姿态各领风骚,马斯晨便是金像奖史上首位夺得“最佳新人”的演员。

  早期的金像奖始终由新浪潮影片大肆垄断,由于提名制尚未完善,首届“最佳新人”的入围者居然有八位之多,其中《投奔怒海》、《靓妹仔》及《烈火青春》更各占两席!事实上,虽则林碧琪和马斯晨的胜利已毫无悬念,但同期获得提名的刘德华、温碧霞、叶童及夏文汐同样引来业内的高度关注,当时他们虽仅得二十出头,却为香港电影踏入辉煌年代注入了全新活力,而至成为香港演员中最富个人特色及生命力最强的一代(刘德华及叶童便各夺两届影帝影后),令人感叹金像奖独到的前瞻性。

  在男、女配角设立之前,“最佳新人”往往旨在平衡新锐演员的势头——如第三届金像奖中, 除上一届的落选者叶童摘得影后桂冠,首次出演电影的梁家辉更如林、马一般同夺“最佳男主角”及“最佳新人”提名。此时的金像奖虽肯定了梁家辉本身的表演才华,但《垂帘听政》的“咸丰皇帝”最终仍无法抢走《花城》郑裕玲“异乡妒妇”的风头。这在一定程度上亦反映出当时一众新人的演技功底及鲜明气质。

  第四届至第六届金像奖的“最佳新人”依然是新浪潮影片的天下,更有趣的是,这批“新浪潮”竟连续造就了五届女性演员脱颖而出的机会,成为早期金像奖的一道未必亮丽缺无疑另类的风景线——在第四届“最佳新人”的提名中,《省港旗兵》的林威已充满男性阳刚张力,但《似水流年》的顾美华仍以其婉约端庄的香港妇女形象赢得评委青睐;第五届中男演员增至两席,遗憾肌肉男郑浩南(《爱神一号》)及搞笑男楼南光(《僵尸先生》)面对风情万种的陈婉丽(《女人风情话》)仍大叹失色;直至第六届,男演员非但占了5/6,更有武打(李国豪《龙在江湖》)、警匪(李子雄《英雄本色》)、青春(黄耀明《恋爱季节》、何启南《操行零分》)乃至写实(吴沧洲《美国心》)各出奇谋,却纷纷在唯一的女性利玉娟面前俯首称臣……凡此种种,皆反映出新浪潮影片对香港影坛的持续影响。

  纵观这一阶段的金像奖,是新浪潮与一众女星的双重辉煌。新浪潮导演最热衷的文艺题材在很大程度上发掘出女星演技及气质真实自然的一面,其整体的可塑性亦在影片中得到充分展露,自然吸引了评委们的眼球。但与此同时,金像奖也明显缺乏对明星气质及题材类型的兼顾,因此除了由文艺片一味独大,马斯晨、陈婉丽及利玉娟皆因淡泊名利或无心插柳先后在影坛销声匿迹,就连日后夺得影后的郑裕玲及顾美华,整个八十年代却仍非她们的黄金时期,因此这一阶段的“最佳新人”虽不乏精彩表现,却往往使观众欠缺记忆,最终沦为率先遭遗忘的一群经典。

第8届:吴大维《今夜星光灿烂》
第8届:吴大维《今夜星光灿烂》

  7-9届:兼顾平衡

  第7届:林国斌《省港旗兵续集》

  第8届:吴大维《今夜星光灿烂》

  第9届:江华《但愿人长久》

  自第7届金像奖始,香港电影已显露出百花齐放的魅力,而“最佳新人”得主亦在由“阴”转“阳”的同时兼顾了更为多元化的类型风格——其一,若说第五届凭《皇家师姐》获得提名的杨紫琼只是昙花一现,那么第七届获奖的林国斌(《省港旗兵续集》)及提名的夏志珍(《东方秃鹰》)则可看作是对港产动作片的全面肯定,同时亦是对新人们灵活身手及惊险演出的鼓励,亦令早期最为突出的“靓妹仔”形象(陈松龄《鬼马校园》及杨羚《靓妹正传》)不得不退避三舍。

  其二,本色气质同样是金像奖探求新人的关键因素,第八届获奖的吴大维(《今夜星光灿烂》)及提名的何沛东(《童党》)便是如此,两人在片中的阳光少年及市井劣童形象在日后参演的其他作品中依旧有所承袭,这对许多演技尚显稚嫩的新人而言,又是另一个肯定的机会;

  其三,至于第九届的提名,则对演技实力的要求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因此除江华凭《但愿人长久》获奖,在《阿郎的故事》中表现出众的黄坤玄更成为金像奖史上首位获得提名的童星,两人风头终究压倒了仍以“本色”气质居重的单立文(《潘金莲前世今生》)及龙方(《至尊无上》),再次反映出一众新人的各异表现促使金像奖拓宽评判标准的积极立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八届分别凭《霹雳先锋》及《霸王花》获得提名的周星驰及吴君如,其形象虽与日后的演技风格颇有出入,但当年的一番肯定,则为日后的香港影坛造就了两位传奇的喜剧泰斗,这对当时一众金像评委而言,亦可曰“慧眼识新星”。

  这一阶段的“最佳新人”代表着香港电影工业的持续发展,整体不再一面倾倒或固步自封,而是从多方面鼓励新人表现个人特色,因此7-9届金像奖先后颁给不同类型的演员,便扭转了此前对文艺片的过分偏爱的尴尬现象;而男星连续三度击败女角登上领奖台,亦使得金像奖的标准自此实现兼顾及平衡,尽管三位获奖者日后选择了不同的演艺路线,但他们在香港影坛留下的印迹,无疑较此前一闪而过的“流星”更显深入民心的资本。

第11届:梁铮《黑猫》
第11届:梁铮《黑猫》

  10-16届:多面开花

  第10届:刘玉翠《庙街皇后》

  第11届:梁铮《黑猫》

  第12届:袁咏仪《亚飞与亚基》

  第13届:吴兴国《诱僧》

  第14届:刘雅丽《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第15届:巫启贤《慈云山十三太保》

  第16届:舒淇《色情男女》

  待金像奖改善了对早期“最佳新人”存有偏颇的评判标准后,再经历一段短暂的“磨合期”为基础,该项荣誉的实施终于步入多面开花的佳境。至少,第十届金像奖中已开始流露惊喜——该届金像奖提名演员虽少,但入围的台湾少女吴倩莲(《天若有情》)及华裔混血女星文希莲(《爱在别乡的季节》)已扭转了过往“最佳新人”多提名香港影星的现象,至于获奖的香港人刘玉翠,更是金像奖有史以来首位同获“最佳女配角”及“最佳新人”的影星,堪称“学院派”新人的巅峰代表。

第12届:袁咏仪《亚飞与亚基》
第12届:袁咏仪《亚飞与亚基》

  第十一届的梁铮无疑是当年最卖力的一位,这位新出炉的女打星非但“打”败了两位《拳王》:吕颂贤及陈德兴,又为当年的落选者:杨紫琼及夏志珍争回一口气;至于第十二届金像奖的“最佳新人”则又捧出一位未来影后——袁咏仪,她亦是金像奖史上地位“过渡”最快的新人,翌年开始便蝉联两届影后,开了金像奖一个空前但相信亦是绝后的记录。这一阶段在演技上能与刘、袁两人比肩的当属台湾男星吴兴国,出身戏剧的他初登大银幕便有娴熟表现,再次证实了新人演技不可小视。

  金像奖颁到第十四届,另一批“非专业演员”——流行歌手开始逐步赢得评委青睐。单看本届提名,共计占得四席的陈小春(《金枝玉叶》、《晚九朝五》)、范晓萱(《非常侦探》)及刘雅丽(《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当时皆以歌唱事业为主,观众对他(她)们的音乐接受度亦高于影视,但此时他(她)们在电影中的表现已抢尽了《飞虎雄心》的容锦昌的风头。

  第十五届金像奖的“最佳新人”提名中歌手依旧占下2/3,如陈慧琳(《仙乐飘飘》)、梁咏琪(《烈火战车》)及丁子峻(《女人四十》),她(他)们虽则演技不够理想,但富有青春感,整体凭气质取胜,而《慈云山十三太保》的巫启贤则恰好以演技作筹码在其中脱颖而出,从而向评委证实了其表演水准。但另一方面,刘雅丽及巫启贤在获奖后均未能在电影领域走得更远,只是两人在歌坛早已积累人气,如今得到双重肯定,较早期的几位而言,仍是幸运的。

第16届:舒淇《色情男女》
第16届:舒淇《色情男女》

  至于第十六届金像奖的“最佳新人”舒淇,则是继刘玉翠后第二位包揽双奖的影星,同时亦是继黄秋生后第二位凭三级片赢得演技肯定的影星。当时大热的《甜蜜蜜》本有横扫幕前幕后大奖之势,而舒淇非但在女配、新人两奖上斗赢了《金枝玉叶2》的李绮虹,又在新人中顺利击败了《甜蜜蜜》的杨恭如,如此精彩的胜利,实质上已凌驾于当年先开纪录的刘玉翠。

  这一阶段的金像奖从提名到获奖皆尤为全面,一众新人在明星气质及个人风格上较此前又显出进步,因此他们当中虽有学院派、专业演员、打星、戏剧演员而至歌星之分,但金像奖对其多方面实力的肯定及对艺人路线各异的包容,则同样有目共睹。在该时期,观众见证了不同的表演方式在影坛的闪耀,亦是对新人们实力的一番折射。

第17届:李灿森《香港制造》
第17届:李灿森《香港制造》

  17-27届:初生之犊

  第17届:李灿森《香港制造》

  第18届:谢霆锋《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

  第19届:张柏芝《星愿》

  第20届:秦海璐《榴莲飘飘》

  第21届:林嘉欣《男人四十》

  第22届:原丽淇《三更之回家》

  第23届:安志杰《少年阿虎》

  第24届:田原《蝴蝶》

  第25届:周杰伦《头文字D》

  第26届:吴景滔《父子》

  第27届:徐子珊《跟踪》

  1997年香港回归后,金像奖在更大程度上接纳了不同领域的艺人参与电影演出,同时随着内地与香港的电影交流不断加深、港片市场在十年间逐渐北移,因而这批获奖的新人从身份而至地域,在金像奖来说,大可称之为“前所未有”。此外,这一阶段的获奖者得奖时平均年龄均不足25岁,成为金像奖史上一批当之无愧的“初生之犊”!

第18届:谢霆锋《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
第18届:谢霆锋《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

  第十七届及第十八届金像奖的“最佳新人”是对第八届的“本色”沿袭——获奖的李灿森及谢霆锋的叛逆青年形象与他们的惯常风格无疑不谋而合,但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同期仍以“表演”元素居多的其他对手,他们在各自影片中的形象一度为日后的演出定了型,直至李灿森推出《狗咬狗》、谢霆锋接演《证人》,方才令观众摆脱了其“本色”的桎梏;时隔数年,凭《头文字D》获第二十五届金像奖的台湾小天王周杰伦当时虽无甚演技,但同样因本色演出而得眷顾,足见“本色”多年来在金像奖眼中依然是新星的敲门砖。

  自第20届金像奖始,金像奖“最佳新人”首次出现了内地影星的面孔——《榴莲飘飘》的秦海璐以朴实而逼真的演技扳倒了王力宏及陈冠希两位优质偶像,兼且将独占两席的卢巧音拉下马登顶,当然作为同期已夺得金马、金紫荆及评论学会影后的她,这座“最佳新人”其实已有所亏待了;此外,第二十四届的田原及黄圣依同样以内地影星的姿态抢走了“龙太子”房祖名及“话题女王”章小蕙的风头,皆反映出金像奖十年来对参演港片的内地新星演技功底的重视。

第19届:张柏芝《星愿》
第19届:张柏芝《星愿》

  当然更令人欣慰的是,十年来金像奖新人在演技方面的表现已进一步提升——第十九届的张柏芝获奖后短短数年已晋升影后,成为袁咏仪之后的又一个金像神话;第二十一届的林嘉欣是成为金像史上第三位包揽双奖的女星,时年24岁的她一如张柏芝,很快地由新人跃至影后,其演技与气质结合的优势令她在影坛广获赞赏;第二十二届的原丽淇虽有母亲郑佩佩的光环笼罩,却大胆挑战高难度角色,凭《三更之回家》中的“亡妻”一角摘得桂冠,演技之精湛连《证人》中的苗圃亦有“偷师”;至于第26届的吴景滔,更打破黄坤玄之纪录,以最小年龄的童星身份连下两城,非但在三位内地女星(霍思燕、孙俪、裴唯莹)的联手夹击下成功突围,其幼而不嫩的演技亦如当年黄坤玄一般与影帝主角平分秋色;至于第27届的徐子珊,亦是4年前初出茅庐的港姐冠军,同样在短暂的从影经历中凭出色的表现赢得赞誉,凡此种种,皆展现出回归十年港片新血的独到活力。

  至于安志杰,则反映金像奖在对动作新星已由需求取代鼓励,作为同期唯一一位凭动作片获奖的新人,安志杰至今仍是新派动作明星的亮点之一。

  

  
(责任编辑:雷公)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梁家辉 | 叶童 | 郑裕玲 | 陈婉丽 | 林碧琪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