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10月1日,是各国提名奥斯卡外语片参选作品的截止日期。当时中国初步选定的作品,就是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最后选送的不是这部本来会获得非常好成绩的影片。不但如此,这部去年2008年6月就杀青了的电影因为漫长的审片过程,错过了去年国内的暑期档,错过了年底的贺岁档,本来甚至要到今年下半年才会上映,直到最近另外一部德法联合拍摄的同题材电影《拉贝日记》四月底要在国内上映,才最终客观上促成了这部影片得以将在4月22日在国内上映。
最近在网上不断看到关于陆川导演这部新作的评论,真的可以说是好评如潮。而且几乎所有的影评都在预示,这会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巨片。好评到什么程度呢?威尼斯电影节的主席最近访华看了样片,激动地说影片的风格完全出乎他对类似题材影片的意料,太多的场面令人难忘。整部影片是如此完美,如果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投票给这部电影。美国好莱坞的一个牛人,米拉麦克斯公司的前总裁,曾经制作过《英国病人》,《冷山》,《芝加哥》,《KILL BILL》等一系列好莱坞大片的哈维•温斯顿,先是听他在香港的一个好朋友提到说最近偶然一个机会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样片,让他一定要到香港来看看。结果这个哈维•温斯顿真的飞到香港,看样片的时候,几度感动地落泪。接下来他第二天就直奔北京向电影的制作方,中影公司的韩三平商量购买该片的海外版权。他的评价是:太震撼了,太震惊了。
我不知道我在网上看到的这些评论是否是娱记们的托儿和简单的溢美之辞。基于我对陆川导演过去电影的印象,我相信应该不会是凭空而来或者言过其实的。陆川导演是个非常有才的人,他的父亲是著名剧作家陆天明,他的姑姑也是一位著名作家,陆星儿。作为中国电影和文化界的新一代希望之星,很多评论都提到,陆川在这部电影里面把很多中国人心里对于那段悲惨屈辱历史的复杂心理非常敏锐深刻地表达了出来,所以是那样的震撼。
在网上看到陆川导演的一些心得,他提到这部电影的经费,居然有将近四分之三用在了找寻历史资料和场景考古再现上。陆川他们没有简单地去再现那些残暴屈辱的血腥场面,但是却又让观众体会到了那份最高贵的愤怒和自尊,那份只有作为受害民族的中国人才能体会到的既要铭记历史,又不想简单让人看到我们曾经如此屈辱无助的复杂心情。陆川提到他们在参加过南京屠杀的日本老兵的日记里面发现了这样一个情节,曾经有七个中国妇女因为发现了一根日本兵的刺刀而如获至宝般地争先恐后的抢过来一个个地割喉自尽。在电影里面,那是一个中国妓女为保护其他乡亲们而挺身而出跟着日本兵走时,回头看向同胞,看向她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瞥。
每每看到这样的历史史实,我还是会忍不住地想起曾经热血沸腾,慷慨激昂时的心声:听苍山如海,望残阳如血!也会更加觉得,面对南京那样的历史,我们必需,只能,也一定会走向我们民族性格命运的重生!真的是这样的,不论大家持什么样的政见,立场,不让类似的历史有百分之一,万分之一重复的可能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大公约数。
说到那部德法联合摄制的《拉贝日记》,其实也是有中方参与的。参与的正是冯小刚连续几部贺岁大片的东家,王中军兄弟的华谊公司。说是参与,也就是简单的资金市场上的合资合作而已。影片的编剧导演制作甚至演职人员,大部分都是德法方面的,其中参演的中方主要演员,只有一个女演员。同时,这部电影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再现了很多历史的残酷悲惨镜头,包括再现了日军百人斩的场面。影片的情节也主要表现的是当时留在南京城里的西方人对中国民众的救助。这部电影会在四月初先在德国上映,而且该片的预告片花,已经被特别安排在最近热卖的奥斯卡获奖电影《贫民窟百万富翁》前在德国各影院播放。这个电影还得到了德国电影最高奖的七个奖项的提名,不知道是否因为这些,还有他们四月底在中国国内上映的安排,才间接促成了历经漫长审查的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比预期早的提前在四月份上映。我这里要声明,这个关于提前上映的看法完全是我个人的揣测而已。
另外,我也要说明,对于曾经在南京建立安全区,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中国百姓的拉贝先生和其他所有的欧美人士,我是满怀敬意的。在当时留在南京的中国百姓眼里,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希望和救星。然而,这也正是我们最悲哀的地方,1937年的时候,我们的同胞只有依靠欧美的正义人士才能免遭屠杀受辱的噩运,七十年后,到拍电影表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怎么能还是要依靠外人的力量来表白呢?更何况,毕竟我们中国人的那份感受,他们是不可能真正明白的。
在陆川的《南京南京》里面,他特意加进了退入城中的中国军队坚持巷战抵抗的情节。这也是过去被忽略的真实史实之一,陆川他们就是希望借此表达这样一份意思,回顾这段历史,不只是悲惨和屈辱。中国的守城官兵里面,曾经有很多很多誓死不屈抵抗到底的好汉。
在他们的电影海报上,就是这样的中国人的声音: “我们依然活着,因为我们一直在抵抗”。
搜狐新闻声明:本文字来自合作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本消息代表本网站立场或赞同文中的描述、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