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维也纳爱乐乐团访华演出
■指挥:祖宾·梅塔
■国家大剧院2009年3月8日、9日
■读家:张克新
维也纳爱乐乐团曾经四次来京。他们第一次来的时候,我才刚刚开始识字,还不知音乐为何物。
2009年3月8日,维也纳爱乐在国家大剧院的首场音乐会。这次巡演的主题无疑是奥地利作曲家的经典之作。
上半场是奥地利现代作曲家勋伯格的《升华之夜》。这是一首完全弦乐演奏的作品,是勋伯格从理夏德·德默尔的同名诗获得灵感而创作的,描写了一对男女在夜晚森林中经过一番挣扎而获得精神救赎的故事。只是梅塔固有的指挥风格似乎并不适合这部作品。他喜欢让所有演奏员在“压迫”下演奏,以弓弦的压力和和声横向地推进来制造紧张度,驱使音乐的流动。这是他屈指可数的表现手段之一。如果用在瓦格纳的歌剧里最为适合,无怪乎当时他任职于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时,瓦格纳的演出时常获得好评。当他在《升华之夜》也如法炮制地沿用时,我们听到的弦乐群奏都失去了丰润的色彩和泛音的散发,演奏员们也没有空间奏出自发的声音。幸而维也纳爱乐的弦乐音色非常华丽,且饱满。在音乐进行中,各个声部的层次清晰,结合紧密。他们的技术更是好得让人没话说。
下半场是理查·施特劳斯的《英雄生涯》,这是两天演出中唯一的德国作品。舞台上满满地坐了百余人,九支圆号、六支小号、七把大贝斯,但仍然缺乏呼天唤地的演奏效果。乐团对强音和弱音都有更多的关照,而中间需要被赋予生命力的层次则显得空洞单调。当音乐上缺乏中间层次,就像一幅油画只有两种生硬的颜色一样刻板僵硬。理查·施特劳斯是一位管弦乐色彩大师,也是一位指挥家,他正是发挥自己的才华,赋予了管弦乐无比绚丽的多彩,让音乐具有无限的多面性。这些多棱镜式的音响正是他手中的画笔。其中甚至出现了乐队声部不齐的基础错误,不能不说留下了遗憾。
3月9日晚上演绎的海顿交响曲,才让这支伟大的乐团得以“平反昭雪”。他们的演奏端庄中透着灵气,贵气十足,这让我不知不觉地好像回到了我心中仰望维也纳爱乐的年代。不过,这种情况在接下来的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又发生很大变化。乐团无法给予钢琴家郎朗足够的支持。而下半场的舒伯特的第九交响曲尽管让乐团有了炫技的空间,但又再次暴露了梅塔手段单一、音乐躁动的毛病,让作品缺乏了应有的亲切感人的人性光芒。
也许整场音乐会最为出彩的是他们加演的约翰·施特劳斯舞曲,那种气贯长虹的流畅和痛快真是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感觉豁然开朗。这些几乎和他们的历史一样悠久的保留曲目,在这个时候才像是找到了家。
当这百十来号人坐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乐池里,他们是为歌剧服务,当他们坐在音乐厅里,以维也纳爱乐的身份出现,才当了自己主人。他们不设音乐总监,自行决定谁来指挥,演奏什么,完全是“自治王国”。一位曾经在乐团里演奏大贝斯的演奏员跟我说,维也纳爱乐不喜欢对他们“指手画脚”的指挥,他们喜欢像梅塔这样能尊重乐团固有的演绎的指挥。能够“自治”,自然是一种民主和幸福,但也有利有弊。乐团经常选择的“好好先生”指挥无法让他们有更大的提高,虽然乐团保留了传统,但却失去上升发展的机会。多年来,不变的是维也纳人的自傲的优越感和完美的技术,至于求新和进取的惊喜,则是不尽的惋惜。维也纳爱乐,你还处于壮年,我们期待你的明天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