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一尊奥斯卡小金人能使获奖者的艺术生命比落败者多出几年么?不尽然,除了那些因为奥斯卡的“诅咒”而匆匆辞世的倒霉人,拿了小金人从此庸碌一生的家伙也大有人在 ……[我来说两句] |
《纽约时报》曾在五年前做过一个调查统计,发现奥斯卡的获奖者能够延续个人成功的人仅占到7.2%,获奖后能对票房号召力产生实质影响的仅占3.2%,而沦为票房毒药、插科打诨、彻底消失及其他自甘堕落行为的,却占到36%。换句话说,在奥斯卡那里得到的瞬间幸运,很可能让人用一辈子的挣扎和失落去平衡。不过,年愈90的奥斯卡影后琼-方登却说:“没获奖的人永远会挑获奖者的毛病,我一辈子就沉醉于那惟一一次得奥斯卡的感觉,就算我死了,也拥有很多人从来未曾有过的那种尊严与荣耀。”
■露易丝-雷恩娜
1月12日刚刚过完98岁生日的露易丝-雷恩娜,是三十年代唯一健在的奥斯卡影后。这个出生于德国的女演员,曾以近乎完美的容貌和演技震惊好莱坞,甚至一度被预言为“下一个葛丽泰·嘉宝”。雷恩娜曾凭1936年的《歌舞大王齐格飞》和1937年的《大地》连续两年摘取最佳女主角奖,是史上第一位连庄影后。
今天看来,雷恩娜的这两部扛鼎之作实际上是在塑造同一个角色——《齐格飞》里的海尔特和《大地》里的阿兰均是忍辱负重,被男人抛弃的“大老婆”,她凭后者连庄,多半是因为她从没到过中国,却惟妙惟肖地扮演了中国女人而令评委惊叹。雷恩娜的巨大成功一时让米高梅公司再也无法为她提供合适的剧本,1939年,她在《翠堤春晓》中再度扮演类似的“大老婆”之后而彻底陷入事业瓶颈,1943年退出好莱坞影坛,此后只能在电视剧里扮演次要角色。雷恩娜的遭遇,后来被定性为“奥斯卡厄运”的头号经典案例,至今被人拿来说事。
■奥丽维娅-德-哈维兰
曾在《乱世佳人》中扮演完美女人梅兰妮的奥丽维娅-德-哈维兰,银幕背后却并不是温文尔雅的善类,多年来一直与妹妹琼-方登比赛谁先得到奥斯卡奖,结果在方登1943年率先拿到影后时,竟然与之行同陌路,冷眼相向。
1946和1949年,哈维兰凭借《风流种子》和《女继承人》得到了两尊最佳女主角奖,一时风头无两的她,竟养成了飞扬跋扈的大牌脾气——因为一则电视广告对她的称谓问题而毫不留情的炒掉了最亲密的经纪人。这个曾经专为哈维兰把关剧本的人愤懑离去后,哈维兰原本辉煌的演艺前途也在50年代初期宣告终止。哈维兰怒炒经纪人事件,后被归结为“奥斯卡促使明星失去理智而遭受厄运”,使得之后的众多影帝影后纷纷以此为鉴。
■比德-芬奇
死亡的厄运曾笼罩过奥斯卡。比德-芬奇在1976年的《电视台风云》中扮演了一个情绪亢奋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因为失控的“真话”引起了幕后各利益集团的强烈不满,最终被一个台下的“观众”枪杀在演播室的舞台中央。这个对赢取奥斯卡影帝志在必得的演技派明星,却在奥斯卡颁奖前的两个月因心脏病突发而猝死,令当时的学院成员十分震惊。据说当时的奥斯卡主办方为了不让这一悲伤气氛影响整出颁奖典礼的气氛,曾提前布置了领奖备案——如果芬奇真能得到最佳男演员奖,将由《电视台风云》的编剧帕迪为他代领,而非芬奇的非裔遗孀艾丽莎女士。
然而,在1977年3月28日的奥斯卡之夜,当芬奇胜出时,走上台的帕迪竟突然把艾丽莎叫上了台——现场气氛非但没有被艾丽莎深情的感谢词而悲悲凄凄,反而增添了一种隆重肃穆的气氛,成为史上最令人难忘的一届颁奖礼。相对于芬奇去世后得到的巨大礼遇,1952年为黑泽明代领外语片荣誉奖(《罗生门》)的日本海外事务局代表吉田健一就没这么幸运了,在带着金像返日途中不幸遭遇飞机失事,与小金人在太平洋上空同归于尽。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