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颇多议论,说央视春晚已经越来越少有歌曲流行了,言语之间,似有些惋惜。春晚歌曲不再流行,这确实是个现实,但已经不是个问题,无需惋惜。
春晚,作为一个联欢晚会,营造节日气氛,振奋民族精神,是其主要功能。
而作为流行歌曲的传播媒介,似乎倒不在其职责之内,过去曾经使无数歌曲传唱大江南北,是其副作用之一,如今这一副作用,也已由让歌手混个脸熟镀点金色所取代了。
歌曲在近年来的春晚上,地位已经越来越边缘化,所占时间越来越短,伴舞场面越来越宏大,板块区分越来越明显(多以歌组合形式出现),联唱歌手越来越多,作为音乐的可欣赏性也越来越差,谁还惦记着在春晚上欣赏音乐?而小品作为搞笑重要手段,地位却越来越得到强化。在人们盼着下一个小品出现的时候,你说这歌曲的作用是什么?简直形同过场戏了。
我国观众对在电视上欣赏音乐向来兴趣不浓,即使是《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那样的专门卖歌曲的晚会,其目的也多半是看人不是听音乐,歌手的现场折腾多过演绎歌曲。这也给了央视春晚多年不推行真唱一个理由——咱这演播厅音响指标本来就不高的,而且大家也不是奔着音乐来的。
中国的综艺晚会发达,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有高水平的语言类节目。早先是相声精彩,这些年小品独占鳌头。既然这晚会是为逗大家一笑,那何不多来点小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歌曲一上春晚就火,是因为那个时候电视晚会、尤其是央视春晚,确实是最大的发布平台,而除此之外的传播渠道就少得可怜,唯录音机、收音机而已。想想吧,在上春晚之前,内地谁见过费翔?谁听过《我的中国心》?连叶丽仪那两首为春晚而应景填词的作品《我们见面又要分手》《明天的太阳》都火得不得了。到1998年,最重视歌曲的导演孟欣执导春晚,那一首《相约九八》,几乎已成了春晚流行歌曲的最后的幸运儿了。那首歌曲调第一,演唱第二,歌词第三,因为也是应景之作。
后来就不行了,见面机会多了,传播媒介多了,谁来了都不新鲜了,听啥歌也都不新鲜了。能拿到春晚上首唱的,必定是那些应景的晚会歌曲,艺术性必定不强,而好歌,一定是事先在别的渠道上已经流行了的。
现在,小品能在春晚上出精品,是因为小品好作品还是太少,而春晚的小品,又是单为春晚花大量人力创作的作品。
既然小品可以劳动密集型创作,歌曲难道不可以吗?不可以。因为小品可以应景,而歌曲创作却不宜应景。缺乏意境的歌曲,必然是短命的。而音乐创作,却是私人化很强的创作,作曲家不是非常有感而发,绝写不出好作品。当年的应景歌曲能够流行,是短缺经济时代的特例;如今传播渠道千千万,数不清的选秀和晚会,好歌谁肯留到三十晚上再拿出来?又不是吃饺子。
再者,春晚的气氛,似乎也不大想让好歌到那里去唱。2008年春晚,阿木的那首《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彩排时反响嗷嗷的好,后来却被拿下了。原来,有人说这歌不适合团圆的主题。
春晚歌曲不流行,不是什么坏事,说明咱们生活好过了。春晚歌曲不流行,也自有它的道理,爱谁谁去。
(责任编辑:小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