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牛年新春,喜剧明星陈佩斯将带着《阳台》第三度来沪,1月29日(正月初四)至1月31日(正月初六)将在上海大剧院隆重献演。作为“喜剧三部曲”之终结篇,《阳台》是陈佩斯自编、自导、自演,历时四年的呕心之作,其“严谨而巧妙的故事结构”及“精炼的舞台表现手法”将带给观众全新的喜剧体验。
2009版融入全新社会热点
《阳台》自2005年推出以来,每次巡演均能让观众感受到一些全新的东西,这也是陈佩斯当年在创作时提出的要求。
他曾说过:“《阳台》应该可以演50年,甚至可以成为一部中国的喜剧经典作品,但它必须与时代的发展同步。”
因此,本次演出时,陈佩斯又对原来的剧本进行了一些调整,加入了金融危机、次贷风波等元素,对中国当今的房市、股市的现状也在剧中有机地进行了融合。“演员和观众其实都是普通人,在戏中加入一些社会热点元素,不仅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才能让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时有感觉,更容易入戏,双方都有了共鸣,才能造成"共振",才能达到火爆的效果。”
陈佩斯表示:“这也是一种和谐。”
“喜剧三部曲”画上句号
《阳台》是陈佩斯潜心筹备四年,十易其稿的心血之作。与之前《托儿》、《亲朋好友好算帐》两部戏一样,陈佩斯仍然把民生问题作为全剧的重点,把创作视角投向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而且表现力和民众性更为极致。对于《阳台》这个剧名的潜台词,陈佩斯解释说:“阳台是个人私密空间和外部空间的过渡,走上阳台,你既可以观赏外面的景致,又可以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这个名字的寓意就是把一个人的隐私都暴露在众目睽睽前。”
而与前两部戏相比,《阳台》背负了更多的社会内涵,整部戏最重要的戏剧冲突,全部发生在一个房间里,故事的发生时间也浓缩在一夜一日。一进一退之间,互相误会的人物在同一空间中自由进出、对话,宛然有“三岔口”的风范。这样一部道德观念浓厚的劝世作品在当下不但没有招致“迂腐”的嘲弄,反而能得到票房和评论的一致叫好,正是因为陈佩斯找到了一条安全的道路:“结构的巧妙会让大家忘记很多东西。”
的确,严谨而巧妙的故事结构和精炼的舞台手法才是《阳台》的支撑点。
“校园版”反响强烈
2005年底,陈佩斯带着《阳台》第二次到上海大剧院演出时,曾在美国教授戏剧专业多年的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教授观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之后上戏邀请陈佩斯来沪讲课,双方开始酝酿排演《阳台》一剧,并以此作为上戏开放式办学的尝试之举。2007年8月以及2008年6月,上戏学生两度上演该剧,在陈佩斯原版的基础上,在舞美、音乐以及空间感上都有了一个全新的呈现,曾一度引起了强烈反响。
(责任编辑:麦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