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品特 |
12月24日,西方传统的圣诞平安夜,英国著名剧作家、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品特去世,享年78岁。品特第二任妻子安东尼娅·弗莱瑟在圣诞节当日对外宣布了这一消息。罗伯·格里耶,然后是哈罗德·品特,2008年是文学大师向世界告别的年份。
“我的作品不是辩论的,而是暴力的”
哈罗德·品特1930年出生于伦敦东区一个葡萄牙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个裁缝。少年时居住的这个社区聚集了欧洲各地的难民,令这个社区成了血腥的政治战场。对于二战的记忆,品特说:“1944年的一天我回到伦敦,我第一次看到呼啸的炸弹,当时我就在街上,我看见它呼啸而过……很多次当我打开我们家的后门,会看到我家的后花园在一片火海之中……”年少时目睹的一系列暴力行径对品特后面的戏剧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对安全感的缺乏因此成为他日后戏剧角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我的戏剧不是政治讨论而是活生生的东西;不是辩论的,而是暴力的。从我创作初始,暴力就一直存在于我的戏剧中。”品特说。晚年的品特致力于反战,特别是不遗余力地反对伊拉克战争。早在其18岁那年,品特就拒绝服兵役,险些被投入监狱,最后以被罚30英镑了事。品特后来说,“我很清楚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和恐怖。无论如何我也不会为战争出力。”
1948年品特考上了英国皇家戏剧学院表演系,但因为对学校的东西不感兴趣而退学。在最困难的时候,品特随剧团四处巡演,还兼任楼房门卫以支付地下室的租金。对那段艰难岁月,品特反而觉得非常的美好,“我一生都在做演员。我十六岁还在学校时就开始尝试当演员了,十九岁时我成为一名职业演员。”1960年,他在杜塞尔多夫冒着观众的倒彩,谢幕34次,甚至直言宣告要和观众陈旧的审美趣味斗争到底。两年后情况大变,他的《看房者》被搬上舞台,连演444场,从此确立了他在英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在他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品特一共创作了32部剧作和1部小说。在他的戏剧生涯早期,品特说他的作品就像“吧台下的鼬鼠”。
“抓住一切机会对时事发表道德声明”
1970年代开始,品特为英美很多烂电影编写了剧本,但也创作了不少经典电影剧本,其中包括《法国中尉的女人》、《陌生人的安慰》。此外,品特还分别在《巴拿马裁缝》和《曼斯菲尔德庄园》这样的电影里演一个跑龙套角色。 2002年他与癌症搏斗时,他承认黑暗给他带来的恐惧,“对于生存来说,我此刻的感受非常简单。”
2005年3月,品特曾宣布封笔专注政治事业,为此他专门创作了一部广播剧《声音》,并在BBC上播出以庆祝自己75岁生日。“我写了29年戏剧,我觉得够了。我认为我的剧本对于这个世界足够了。” 这几年,品特的作品重新为戏剧界所重视,不少作品频频登上戏剧舞台。去年12月,他的剧作《归家》还曾在百老汇上演。
晚年的品特更像是一名政治斗士,他是个崇尚人权和反战的作家,他曾公开反对北约空袭南联盟。并曾与其他名人因伊拉克战事,要求弹劾首相贝里雅,指责其为“战犯”,并称美国为“一个被许多罪犯治理的国家”。2003年11月,牛津的《当代评论》杂志刊出一篇关于品特政治活动与戏剧观念的长文,指出,他近年来的声望更多仰赖政治而非剧作。“这位戏剧性停顿的大师,更像是一个毫不停顿的叛逆,抓住一切机会对时事发表道德声明。”
1980年代,品特和他的妻子在他们的家中组建了一个自由主义政治讨论研讨班,他们把它命名为“6月20日联盟”,小组成员包括麦克尤恩、拉什迪等等。“我们成立这个联盟的原因,是为了质疑当时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国所处于的令人担忧的时局,也即很多我们认为体现英国精粹的惯例和信仰遭到了摧毁。通过‘6月20日联盟’,我们毫不迟疑地揭露此类事件,然而,由于来自各方面的敌视,我们最后不得不解散,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
现实“荒诞主义”或“威胁喜剧”
尽管在英国现代戏剧史上,荒诞派戏剧占据着重要位置,但品特自认为是现实主义戏剧家。品特不是一个用抽象概念来解释现实的“荒诞主义者”,他的剧作所塑造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生活中的日常场景,以及过于自然主义的对白,是心理现实主义化的。
品特的戏剧创作始终展现出一种英式特有的嘲弄和批判精神,英国人还特地为他造了个词pinteresque(“品特式”的)。“Pinteresque”(品特式的)最早出自1960年9月28日《泰晤士报》的一篇评论。他的戏剧往往只有一个舞台,两个人,一扇门。人物在完全封闭的空间里活动,说着日常生活中的话题,但对话风马牛不相及。他们在等待什么事情发生,说不清、道不明的威胁压在心上,让每个人都呈现出神经质似的恐慌和错乱。品特自己称之为 “威胁喜剧”。品特强调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威胁”,它们要么来自外界,要么来自自身,这大约类似于存在主义戏剧通常表现的那种人与人之间不可能的沟通与理解。
品特曾经说过,他认为戏剧本质上是一次探险,“甚至连老索福克勒斯也不知道,在舞台上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所以,“他得探究未知区域寻找出路。与此同时,戏剧常常也成为一种批判的艺术,关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并企图用戏剧性表现和反映(它)所勘得的新世界。我们不是在讨论月球。”
剧作屡屡上演 著作仍无引进
早在2002年,品特就已得知自己罹患食道癌。2005年,品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还因为身体不适无法前往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仪式,最后通过录像带发表了自己的获奖演说。在获知得奖的那几天,他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以他命名的戏剧艺术节上摔破了前额,后来全世界传遍了那张缝了九针而包着纱布的照片。“品特使戏剧的基本元素得以恢复:一个封闭的空间,以及难以预知的对话,人物在这些对话中受到彼此的控制,一切虚伪土崩瓦解。他的戏剧揭示出隐藏在日常闲谈之下的危机,并强行打开了受压抑的封闭空间。”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这样说道。
“侵略伊拉克是强盗行为,是国家恐怖主义,是极力蔑视国际法的例证。”品特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前往斯德哥尔摩,他通过录像带发表了自己的演说。这次获奖演说,最后几乎成了品特对英美两国政府的“大规模杀伤性”攻击,“美国犯下的罪行是系统的、罪恶的、毫无人性的,但是几乎没有人真正地谈论它们。你不得不把这些都交给美国来办。”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品特出名了,他成了英国媒体追逐的对象。“这是对我人身的暴力侵犯,”品特曾说,“但我不会自找麻烦。”
哈罗德·品特自20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至今,他的剧作仍然没有被引进出版,这在国内图书引进方面极为罕见,但品特的剧作早在1990年就在国内排演。1990年,中央戏剧学院上演了品特的早期独幕剧《送菜升降机》,导演是孟京辉。1991年,中戏又将其独幕剧《情人》搬上舞台,林荫宇任导演,孟京辉任该剧的美术设计助理。1992年,《情人》一剧又被上海青年话剧团搬上舞台,李容任制片人,赵屹鸥任导演。该剧在上海舞台演出后走红全国,全国巡演逾三百多场。1996年,上海市话剧艺术中心上演了品特的多幕剧《背叛》,品特本人还给《背叛》剧组发来了贺电,祝贺该剧的上演。
品评
我最早接触到品特作品是1984年美国读博士时,当时我选修了一门英国当代戏剧的课程,老师选了两位英国剧作家,一位是爱德华·邦德,另一位就是品特,那时几乎把品特的所有剧作都看了一遍。我觉得他早期的作品深层次地反映了二战后英国下层人民的心声、境遇、挣扎和努力。
中国观众不大容易接受品特,一个主要原因是品特作品大多没有情节,这是受到荒诞派影响的,虽然他本人并不承认。在他的作品中反映了封闭空间中人在心理上受到的压抑,特别是当“第三者”闯入时,空间的安全感就消失了,在这种境遇下反映普通人的挣扎。事实上,品特的剧作在英国一开始也是不被理解的,《生日晚会》首演时大家都看不懂,但两年后大家看这部剧作都笑了,这里的笑是内心的苦涩。何其莘(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1991年我们曾把品特的《情人》搬上舞台,获得巨大的成功,但我想观众们主要是冲着“情人”这两个字去的,最后肯定很少有人能看懂这个戏。无论是《情人》还是其他代表作,对中国观众来说都是非常难懂的,后来在2003年《情人》重新又上演过,但反响不是太好。作为一名非常有个性的剧作家,品特的作品目前为止还很难为中国观众所接受,因为中国观众目前所能接受的戏剧种类还是以所谓“白领戏剧”为主,是比较低层次的欣赏,我想十年内品特的戏剧还将无法被中国观众接受。
由北京人艺著名导演徐昂执导,青年演员徐菁遥、班赞主演的经典话剧《情人》,于2008年圣诞节期间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 获得过几乎所有欧洲戏剧奖项的英国著名戏剧家哈罗德?品特曾以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为中国观众所熟知...
08-12-25 17: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