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成为一代人心目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今年上影集团投资2000万人民币,拍摄影片《高考·1977》,纪念并回顾了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高考。
近日,《高考·1977》从黑龙江转景来到上海继续拍摄,记者昨日前往探班,影片的导演江海洋,主演王学兵、孙海英、周显欣等都出现在片场。作为见证人,江海洋感叹这场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其中包括他的老同学陈凯歌和张艺谋。
现场
江海洋
时光倒流30年
车墩影视基地的1号摄影棚里用木板搭建了当年上山下乡时的简易宿舍,墙上糊着30年前的旧报纸和样板戏的图片,桌子上放着搪瓷杯子和小镜子,靠着墙头还横着几只老式的旅行包。曾经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孙海英表示,当年知青农场就是这个样子,一走进这个摄影棚颇有些时光倒流的感觉,让人不禁多了许多感慨。
根据剧情的需要,昨天的现场启用了200名群众演员,全都是30年前的装扮。穿着老式开衫的王学兵笑道:“1977年我差不多只有10岁,对于上山下乡和高考都只有模糊的印象,但是一到拍摄现场就特别有感觉,好像融入了那个时代。”
江海洋
怀着感恩的心创作
《高考·1977》的导演江海洋是北京电影学院78届导演系的学生。由于77届和78届的高考其实只相差了半年,作为见证人,他感叹道:“一千多万人参加考试,最后只有41万人被录取,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参加高考时,根本没念过高中,这种情况其实很普遍,大家都放下书本很多年了,而且参加考试的人年龄相差很大,甚至有父子同场、师生同场的情况。这场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所以经历过77、78届高考的人心里都存着两个字:感恩。如果现在不拍,再后来的人都不是这件事的亲身经历者,他们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感觉。”
据了解,《高考·1977》在开场部分动用了早年记录邓小平的一组珍贵镜头,这段影像暗合的正是影片开头中,知青们见到高举改革大旗的邓小平时心中泛起的种种波澜。江海洋在剧本中写道:1977年12月10日,改变一代人命运的高考在这一天复苏,“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苏醒了”。
为了让影片更具真实感,片方即日起将向社会征集1977年首批参加高考并踏入大学校门的学子们当时的入学照片。片方希望在后期制作时,将这些照片组成一个个动人的瞬间,记载那一年的辉煌。
第五代同学少年时
江海洋与陈凯歌、田壮壮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同学,而张艺谋、顾长卫则是和他同一届摄影系的校友。当年一同参加高考的同学现在都成了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提起老同学,江海洋笑道:“如果没有高考的话,陈凯歌可能还是北京印刷厂的工人,张艺谋还在国棉厂,他们不会有机会成为今天的著名导演。”
陈凯歌给江海洋的印象是“老大哥”,“他看问题比较深,立足点也很高,英文比我们都好,历史和古代诗词都非常精通;而张艺谋则非常认真,他和顾长卫在宿舍的床底下放了一个铁制的仿真摄影机,有事没事就举着在房间里来回移动。后来他告诉我,这是为今后当摄影师做准备。”
江海洋感叹道:“那个时候,大学生都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在学校里就是尽可能地多学习。不像现在的大学生,有太多其他的心思,希望这部电影能够给现在的年轻人一点启示。”
孙海英
高考成绩全是“红灯”
在电影《高考·1977》中孙海英扮演一个对高考有一点抵触情绪的工厂厂长。不过他在接受采访时却透露,当年他也怀揣着大学梦,并且排除困难参加了高考,“我一直想考大学,但那时我已经是个角儿了,有演出,团里不让我考。领导对我说:‘你已经是大学老师了,还考什么。’到了第二年,我又提出要考,结果团里就给我安排了一个重要角色,让我担纲主演。”
最终,孙海英参加了1977年和1978年的考前预备试,由于复习时间只有半个月,所以他的成绩惨了点,“语文59、历史39、政治19、数学只有9分,都没及格。在荒废了10年之后,许多人虽然揣着大学梦但文化知识显然跟不上了。”
孙海英至今还记得,试卷发下来后,有一半的人一看题目就起身交卷了。虽然没有机会上大学,但他对大学教育还是非常看重,“大学是打基础的,扩展知识面,否则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会准备不足。反倒是现在的大学生们都不是很珍惜,觉得只要进了大学就无所谓了。”
当演员并不简单
对于现在许多年轻人都挤破头要报考表演专业的现象,孙海英也显得很无奈。“他们觉得当演员很容易,其实哪有这么简单。”回忆起自己当年的艰难岁月,他有些义愤填膺,“我1980年拍第一部戏时只有两个吃饭的镜头,那时候主演是吕丽萍的哥哥,我只是个群众演员。但现在再看那两个镜头,我还是觉得我演得特别好,吃得特别认真,因为我是用心在演。”
虽说孙海英认为当演员是个苦差事,但他的儿子还是读了大学的表演专业,并且还经历了一次失败的高考,“第一次没考上,因为他不用心,我跟他谈了2个小时的心,第二年他就考上了。”儿子没考上大学时孙海英担心,考上了以后他更担心,“考不上的时候我只要鼓励他明年努力就行,但考上以后,他对未来迷茫了,这就需要家长更进一步的心理辅导。”
王学兵在影片中扮演一个参加了高考,但最后放弃的知青。他透露,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情绪上的变化相当微妙。据记者了解,王学兵与周显欣扮演的上海女知青还有一场激情戏,对此他笑道:“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戏份,无论是不是激情戏,我都会按照正常的方式去表现。其实在我看来这不是最难的,最苦的是在黑龙江的一场追火车的戏份,足足拍了10天。”
导演江海洋则强调,这场激情戏是整部影片的关键所在,是绕不开也不可或缺的,“这段戏讲述的是孙海英扮演的厂长撞见了相爱的王学兵和周显欣,原本一心想要把王学兵培养成接班人的老厂长对于这一结果相当失望,所以这段戏份的重点并不是激情,而是被老厂长撞见时那种情绪上的变化。”
【剧情梗概】
影片以东北某农场内一群留守了八年的知青为主要叙述对象,着重刻画了革委会主任老迟(孙海英饰)与北京知青潘志友(王学兵饰)、女知青陈琼(周显欣饰)等人,在恢复高考这个改变一群人命运的事件到来时的所作所想。老迟原本掌握着推荐知青念大学的特权,在他选定潘志友做自己的接班人后,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潘志友的女友——出身“反革命”家庭的陈琼送离农场,但老迟的如意算盘被突然恢复的高考制度打破。
农场里困守了八年的知青们开始拼命复习,人人希望借着这个机会结束农场生活,回到原本属于他们的都市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