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日立杯”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上周末在上海结束。8支名校辩论队齐聚上海,最后厦门大学代表队摘得桂冠。决赛辩题“能力与学历哪个更重要”,正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之一。从“愚公是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到“"限塑令"是否激发了社会的环保意识”,大学生辩论赛辩题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杨锦麟点评指出,由于辩论赛通过荧屏走进千家万户,民生问题背后的人文价值更加重要。辩论过程则应该促使大众参与思考,而不能只是拿针锋相对的选题做噱头,增加娱乐的砝码。杨锦麟呼吁:大学生和辩论赛都需要“更现实”。
社会话题成辩题 “"拼车出行"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国应当提早退休年龄还是延长退休年龄”、“新劳动法是否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看到这样的辩题,很多观众会觉得熟悉,它们常出现在邻里同事的日常谈话之中。社会和媒体聚焦的民生话题成为辩题,是这几年大学生电视辩论赛出现的新变化。
“越来越多民生话题成为辩题,不仅是为了提高辩论赛的收视率,更意味着名校辩论赛必须走出象牙塔。”上海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陆生告诉记者,“主办方希望大学生关注民生、关注老百姓、关注父母的生活。”当代大学生需要有社会责任意识,不仅仅拘泥于课本和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
现实社会问题和生存压力,早已渗透大学校园之中。一位辩手告诉记者,校园里除了朗朗的读书声,大家谈论得最多的就是“是不是人人都要买房”、“全民炒股对不对”等民生话题。杨锦麟表示:“现在就业的时候,很多地方讲学历,然而学历不代表能力积蓄的全部展示。创新能力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不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不仅仅是需要,也是大学生能力的发展。”
发掘人文新价值
大众民生话题成为辩题,以及相关赛制的设置,使得今年的大学生辩论赛少了“论理”过程。相比以往“逆境、顺境有利于成才”这样的辩题,“拼车”、“限塑令”等话题,几乎可以绕过概念、判断到推理的阐释概念过程,选手上台就是观点的交锋。少了比试选手逻辑能力的“论理”,辩论赛还有看头么?
在“新劳动法是否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场辩论中,吸引了来自人力资源部门和组织人士部门的观众。远程教育集团组织人事部的观众表示,辩论设置的正反方正好代表了对劳动法的不同理解人士的观点,尽管辩论最终不会决出谁对谁错,但是辩论的过程却能给观众思考。
“以往争论概念时,往往一方搬出《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一方搬出《词源》中的解释,成为"权威"对"权威"的对垒,反而让人不知所云。”澳门大学领队兼教练张学森表示,电视辩论赛的选题存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价值观的妥协。“但是随着比赛的深入,最终的辩论高峰是价值关怀。辩题之所以是"部分真理",就是因为它涉及价值观深处的模糊认识。选手不仅要有辩论技巧,更需要发掘现实问题背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责任编辑:懿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