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家》的诞生
这种叫做情景喜剧的舶来物用密集的俏皮话,把市井生活中对严肃的调侃与消解搬上了最大众的媒体——电视。
| |
《我爱我家》开创了中国情景喜剧的先河 |
1993年王朔因为一些事情突然要离开北京。在走之前,王朔向英达推荐了一个人,情景喜剧在中国落地成功的其中一个关键机缘便在这个人的身上,这个人就是作家兼编剧梁左。
在西山宾馆,梁左、英达和弟弟英壮三个人开始了剧本的创作。彼时梁左其实是第一次接触电视剧本的创作。仅凭英达对美国情景喜剧的描述,几位“编剧”就开始创作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的剧本了。当时电视剧投资方的钱已到位,着急看剧本,英达把前十集的剧本寄到长春,投资方一看就着急了:“这剧情也没意思啊,你们说要开创喜剧新纪元,这不就是耍贫嘴吗?”梁左却胸有成竹地表示:“没问题,我写相声写了这么多年,什么笑料抛出来大家喜欢,我心里有数。”梁左的一番话安抚了长春的投资方,也安抚了心急火燎的英达。
1993年7月7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爱我家》终于开机,那年英达33岁,他终于圆了导演梦。
开机后,英达紧张地倾听着现场的录音。演出开始后,有观众微弱的笑声从耳机里传过来,但这远远没有达到英达的预期。在美国,观众们发出的笑声不会如此矜持。英达难免开始有些担心,但随着表演的展开,窃笑声渐渐增多,突然,摄影棚里哗的一下子,第一次大面积而又响亮的笑声放肆地爆发了,英达长出了一口气。从开拍到引发全场爆笑,不到一分钟。后来,有人用这样的话描述这笑声:“这声爆笑,就好比中国情景喜剧这个婴儿诞生的第一声啼哭,它宣布,一个活泼的生命呱呱坠地了。”
1999年的一期《时代》杂志,登载了一篇题为《剥开壳的笑声》的报道,文章把英达的情景喜剧和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湖南电视台的《真情对对碰》并列,称它们“一反中国的传统,让人民公开表达他们的感情”。这种叫做情景喜剧的舶来物用密集的俏皮话,把市井生活中对严肃的调侃与消解搬上了最大众的媒体——电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