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国外电影动态

罗曼-波兰斯基:我没有任何理论但有自己的原则

  10 月27 日,在北京电影学院800多名学生面前,罗曼·波兰斯基又回味了一遍自己的“壮举”。

  2007 年的戛纳电影节,32名世界导演共同为戛纳60周年拍摄了一部短片集。面对记者,名导们坐成两排。“但是记者都是问些平凡、无聊,甚至低能的问题,其中有很多众所周知的世界重量级老导演,对于记者来说却是十分陌生,甚至不知道他们是谁”。

  大多数导演都昏昏欲睡,波兰斯基站起来,向记者发飙:“你们就知道在电脑前敲下字母,在把这些导演的名字前后加上一些句子,然后发表在报纸上,这就是记者所做的工作”,“这实在太浪费时间了,而且到饭点了。
”说完,波兰斯基自顾自地离开了。

  “结果,记者们都大吃一惊,反而对我的评价非常高”,说到这里,波兰斯基很自然地扬起下巴,嘴角向上翘,脸上带着胜利者的笑容。

  今年75岁的波兰斯基头发花白,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年轻人,穿着深蓝色的牛仔裤、黑色的夹克外套、轻便的旅行鞋。偶尔坐得时间太长,他走起来路,左腿会显得有点不自在。他的脸上并没有出现和年龄相符的皱纹,轮廓还保留着做演员的俊朗;语速很慢,但仍然掷地有声。

  此次,波兰斯基跟随波兰电影展代表团来到北京,在京呆了足足5天,最后一天的行程是在北京电影学院讲课。这位老导演举手投足之间的魅力和幽默的语言,让全场气氛非常热烈,台下有女影迷不断疯狂地朝他大喊,“Master,Iloveyou ”。讲课结束,上百名热情学生冲上演讲台,围着波兰斯基希望得到他的签名。那辆黑色奥迪A6 座驾距离他只有10多米,8名保安人员“拎”着身材瘦小的波兰斯基,艰难往前挪动,整整用了15 分钟才到达。

  “我非常感动,从来没有想到我在中国会这样受欢迎,我相信,在别的任何一个国家我都不会这么被热情欢迎。”波兰斯基告诉记者。

  被舆论淹没的导演

  每个接触过波兰斯基的人,都会向记者特别加注一句,“他的人生经历非常曲折、复杂,这对他的影片有巨大的影响”。

  在大众媒体上,介绍波兰斯基的传奇经历大致如此:母亲死于纳粹集中营,年轻时他侥幸逃脱波兰兵役上了电影学院;在好莱坞如日中天时,爱妻却遭到杀害;1997年,他因涉嫌强暴13岁的模特而锒铛入狱;此后,他再未踏上美国,至今还是美国的通缉犯。

  今年6 月,根据波兰斯基本人经历拍摄而成的纪录片《被通缉和被渴望的波兰斯基》在HBO播出。该片就波兰斯基30多年前的性丑闻展开调查,包括法官、律师、以及当事人都进行了调查,尖锐、直接地呈现整个事件。波兰斯基本人在北京并没有回避此事,他告诉记者已经看过了这部影片:“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第一次能够在不被外界干扰的前提下客观真实地反映事情的经过,也为我在美国所碰到的种种问题揭开迷雾,我非常欣赏它。”

  “我已经记不起最后一次读到波兰斯基的电影评论(而不是轰动的花边新闻)是什么时候了。于是,我决定与波兰斯基访谈,把他依旧当成我所敬仰的优秀艺术家,而不是私生活充满问题的主角。”美国画家泰勒·蒙特根在采访波兰斯基时说。

  1933 年8月18日,波兰斯基出生于巴黎犹太人家庭,不久,法国兴起了反犹、排犹浪潮,波兰斯基一家迁回波兰老家。他曾经拍出《水中刀》、《唐人街》、《苔丝》、《钢琴师》等代表作,均以孤独、阴冷、奇情见长;他也是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戛纳金棕榈大奖、柏林金熊奖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得主。

  当波兰斯基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他是个幽默、有点吹毛求疵、要求完美主义的小老头。担任波兰斯基翻译的赵晶小姐告诉记者:“他和我想象中的人完全不同。他的所有电影的主题都非常阴暗、沉痛,如果不是担任这次翻译工作,打死我也不愿意看他的作品。但是当我看到他本人,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乐观、开朗、幽默还很和善,不是我想象中很阴郁、怪癖的人。”

  为了表示感谢,波兰斯基临走的时候,把影迷送他的两大束玫瑰花全部送给了赵晶。“我从来没有想过会从他那里拿到什么礼物,其实最后的时候我一个劲地向他道歉,因为有些地方我觉得自己翻译得并不好。但是他却说,没关系,你做得特别好”。

  美国的好莱坞给了波兰斯基至高无上的荣誉,美国的法庭却羞辱这位犹太导演,这些他都不会轻易忘记。波兰斯基的新片《幽灵》是根据理查德·哈里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一个代笔作家为英国前首相亚当·朗撰写回忆录的故事,皮尔斯·布鲁斯南将扮演亚当·朗,尼古拉斯·凯奇将扮演这个代笔作家。该小说的故事原本发生在美国马撒葡萄园岛,但波兰斯基告诉记者,他将不会去美国,影片将会于今年秋天在德国取景拍摄。

  演员和导演纠缠中的身份差别

  14岁时,波兰斯基在儿童剧院担任演员。他曾经是一个很有天赋的演员,在自己的几部短片作品里,他都表现了对表演工作的喜爱。“我喜欢扮演丑角、喜欢蹦蹦跳跳、喜欢在全世界的舞台上赢得观众。说真的,如果我的生命能够重新开始,我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表演而不是投入到导演中去。”波兰斯基曾经在自传《波兰斯基回忆录》中写道。

  这种表演欲至今残留在他身上。在酒会上,没有人关注的波兰斯基会显得疲惫、精神状态不佳。但几分钟之后,身处上百人的大厅中,走上舞台的时候,他顿时变得神采奕奕,而且总能说出幽默的话来逗得所有人哄堂大笑。

  他会突然指着电影学院会议室高高悬挂的标语问:“我可不可以也问个问题,这上面写的字是什么意思?都是方块,我也不明白。”那是一个随处可见的条幅,大意是“继承发扬北京电影学院优良传统,理论联系实际,做21世纪……”作为导演,他追求完美主义,有强烈的控制欲。一位女影迷向他赠送了一份中国传统竹简做成的《三字经》,波兰斯基很惊讶地把它打开,细细地欣赏。他要给这位影迷签名,很多人都把手中笔递给他,都被拒绝了。他宁愿就这么静静地站等3分钟,直到旁边的记者手忙脚乱地从背包里找出一只签名笔,他才一边开心地写下自己的大名,一边眼睛里还透着迷人的闪亮,温柔地问那位女孩,“你叫什么名字?”

  年龄在他身上并没有显露过多的疲态。波兰斯基给中国电影资料馆负责人谭女士留下的印象是,“脑子非常聪明、反应速度很快、关注细节”。在专访中,他会特别关照后来的人记得关上门;和观众交流时,他会经常提醒翻译,“这个你应该翻译出来给大家听”。

  波兰斯基听力不错,除了自如应对记者、影迷的各种问题,他更喜欢游刃有余地控制大场面。波兰电影展开幕式的当晚,陆川和自己的偶像波兰斯基刚站在台上,下面500多名兴奋的观众、媒体就挤挤攘攘混乱成一团。波兰斯基干脆自己就成了主持人,“来,让观众提几个问题吧”。象征性回答完两个问题后,他就来了句漂亮的结束语,“好了,我们不要废话了,还是看电影吧!”

  波兰电影周开幕影片是《钢琴师》,这是波兰斯基拿到奥斯卡3项大奖的作品。也就是这个时候,波兰斯基终于向记者承认,他个人最满意的作品就是《钢琴师》,“如果我死了,这三个字可以刻在我的墓碑上”。而影迷陆川表示更喜欢他的处女作《水中刀》。

  早在20 多年前,波兰斯基就曾经来过中国。据他本人透露,当时是骑着自行车游北京,还到过西藏,亲自爬过珠穆朗玛峰。

  据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谭女士介绍,波兰斯基由于正忙于筹备自己的下部新片《幽灵》,并没有在北京安排太多的游玩计划。除了参加波兰电影展的开幕仪式、参加波兰好友的摄影图片展,给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上课之外,他只去游览了天坛。

  对话波兰斯基“我所要做的是,忠实自己的真实情感”

  奥斯卡当然很重要

  Q:你的处女作影片是《水中刀》,当时为什么会挑选拍摄这样一个题材?

  A:那段时间我对航海非常热衷。在波兰,有上千个湖泊相互连通,第一部电影在湖上拍摄就很方便,而且成本预算不会太高。另外一个原因是故事本身,我需要设计一个非常有悬念,又发生在湖水上的故事。让三个演员来支撑整个故事,又要保持整个故事不能干瘪,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这对于我来说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Q:你经常告诉年轻人,想拍电影就去电影学院学习。对你这样的调皮学生来说,在学院里究竟学到什么东西?

  A:在学校的时候,我的确很调皮,还差点被开除。但是那时候,我们想的是通过各种实验的手法来尝试电影,尽可能地把所有的镜头都切碎,像做一盘沙拉一样。但是现在我才明白,电影最终是要讲故事的,这也是最重要的。

  学校的教育虽然不能让你成为有才华的人,却能让有才华的人懂得如何运用才华。毕业之后,你会发现,有的人变成有才华的人,有的人是没有才华的人。有才华的人才能讲好故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大家坐在一起吃晚饭,有的人就能讲很好玩的笑话,但是有的人讲笑话的时候,我们宁愿藏在桌子底下去。

  Q:你曾经执导的《苔丝》在中国内地公映,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也是现在中国电影学院上课的经典教材,你个人怎么看待这部影片?

  A:我很想知道大家看的《苔丝》版本究竟片长多少。记得大概在25年或27年前,我就得知中国很多观众都对《苔丝》有着很高的热情。据我所知,当时这部影片在中国广受欢迎,但也有很多人反映,他们很难理解这部影片。我不明白,这样一个故事大家为什么会出现困惑,后来我才知道,这部2小时40分钟的电影被剪成了1小时30 分钟的电影。我知道这个电影有点长,但是对于这样的影片来说,它的确需要这样的长度。

  Q:这次波兰电影展的开幕影片就是《钢琴师》,这部影片在你看来是你个人最好的一部吗?

  A:《钢琴师》是根据自传体小说改编的,当时作者本身就是小说中的本人。这和《辛特勒名单》不同,那完全是虚构的故事,对我来说,拍摄《钢琴师》这样的影片更为容易。我是通过他的角度去讲述个人化的故事,要做的就是把小说搬上银幕就是了。

  在我看来,过去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为拍摄这部影片做准备的。现在我也必须承认,《钢琴师》是一部完全满足了我的电影。把二战和战后的事情、经历搬上银幕,是我之前一直有的强烈欲望,但是我不知从何入手。按照我们波兰的话,就是钟敲响了,但是你不知道是哪个教堂的钟被敲响了,这跟我从来没有遇到一个让我心动的关于二战的素材有关。

  Q:事实上,你最终选择了《钢琴师》而不是拍摄《辛特勒的名单》,这两部同一时代背景下的影片,对你来说究竟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A:《辛特勒的名单》也很好,但它是虚构的。此前,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叫我拍《辛德勒名单》,那时候我还没有准备好。我自己曾经就生活在贫民区,总觉得跟那段生活太近了。《辛》后来的导演理查德就比我能胜任,虽然他比我年轻,但他是与那段岁月直面交锋过的人之一,也是以前被扔在粪坑里而存活下来的孩子中的一个。那段生活在波兰贫民窟的时光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其余的一切都与我太近了,所以我最后没有拍那部电影。

  在拍摄《钢琴师》的时候,我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也投入了很多我个人的感受。我通过拍摄影片,努力还原我记忆中的一些东西。我并不担心,我要通过这部电影要表达什么。其实电影已经自己呈现出来了。我所要做的就是,忠实自己的真实情感。

  Q:2003 年,你凭借《钢琴师》拿到奥斯卡奖项的时候,却缺席了领奖。对你来说,这个奖项不重要吗?

  A:获得奥斯卡奖对一个导演来说当然会是事业上最重要的一个事,虽然并不一定要站到领奖台上,或者在自己架子上能有个小金人摆着。最重要的是,你的作品能够得到权威的认可,在这一点上,奥斯卡的确具备一种象征意义。

  输给费里尼,一点都不觉得遗憾

  Q:现在你是功成名就的导演,影片的投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需要你去找钱,还是制片人带着项目来找你?

  A:制片人经常会带一些剧本来找我拍摄,但是很少有项目真的具有拍摄的意义,我也不想这样随便浪费几年时间。大的制片厂来找我,然后落实这些影片也有一些,比如《唐人街》、《罗丝玛丽亚婴儿》,其他的电影都是我自己来主导的。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下的电影是我自己来主导的:比如某本书,我很喜欢,就想拍成电影;还有一种情况是来源我自己的灵感,虽然我也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想法,就想拍成电影。

  Q:现在很多专业人士都在研究你的电影,寻找你拍摄电影的成功法则,你认为自己有据可循吗?

  A:实际上,我没有任何理论,但是我有自己的原则。就是要讲一个好故事,有话就说,没话就闭嘴。其实这个问题,就像蜈蚣。如果你想要这只蜈蚣走路,先迈那只脚的话,这只蜈蚣肯定就不知道该怎么去走路了。

  Q:全世界研究你的电影的书籍,仅仅翻译成中文的就已经有很厚一叠,你自己会看这些评论吗?

  A:实际上,我曾经想试图去看看这些书,但是太多了,我实在没有时间去看。这些电影爱好者写我的文章,对我来说就像集邮册一样。有时候,打开这些书的时候我也会大吃一惊,这个也是我拍的,那个也是我拍的……另方一面,他们那些描写我的字句,我可能都没意识到,原来我可以做得这么好。

  Q:刚才看了你两部学生时代的作品,都是你本人表演的,非常精彩,但是后来的电影中,除了《怪房客》之外,则很少亲自演出,为什么?

  A:当我开始我的艺术生涯的时候,就是在一个儿童剧团里做演员。哪怕现在,我经常站在舞台后面,还会想象着自己某天会回到舞台上。

  但是要找一个适合我的角色,非常难。另外,我发现,在自己拍摄的电影中出演角色,比在自己主演的影片中当导演更难。演员需要具备两方面素质:完全放松、高度注意力集中。对于我来说,首先必须要忘记自己导演的身份,不考虑其他任何事情。但是在现场,演员走路的时候超过标记的地方,我就会很着急;发现灯光有问题,也会显得很焦虑;和你演对手戏的女演员如果讲错了台词,你也会显得很生气。要忘记这些对我来说,太困难了,可能当打板声响的时候,女演员等我说台词,我却注意到她的头发有点乱,需要她做一些调整。

  Q:你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是否受到过其他导演、电影人的影响?

  A:如果非要说有人对你影响很大的话,一定是你最年轻的时候,看的最多的那部影片。对我来说,应该是卡罗尔?里德,当时他拍摄了影片《谍网亡魂》。当时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还小,他对我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表演、动作还是灯光,这个片子我看了20多遍。这部影片促使我也很喜欢在自己的影片中追求气氛,让观众能够坐在电影院里,追求身临其境的感觉。

  等我十六七岁的时候,我看了《公民凯恩》,这部影片给我印象非常深刻,这是我看过最好的一部电影,哪怕现在回头来看,都不会觉得影片镜头很枯燥,它把电影的表现力向前推进了很大一步。后来,拍摄电影《水中刀》的时候,我有幸观看了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我很荣幸地和这部影片一起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在颁奖礼的那个晚上,我们两个人肩并肩地坐在一起。后来,我输给了费里尼,能输给这么伟大的一个导演,我一点都不觉得遗憾。

  改编电影就要忠实原著

  Q:在你的电影创作生涯中,去过的国家比如波兰、美国、欧洲等,这些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你一生的创作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A:当我来到好莱坞的时候,在派拉蒙拍摄了第一部影片。那时候我还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有不同的变化。但是你能想象得到,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相差不大,工作人员在现场有什么不同,一切都完全取决于导演。所有人都期待在导演身上获得灵感,如果他心知肚明,旁边的人也会明白影片的意图;如果他对电影怀有很大的热情,所有人都会跟着受到鼓舞;如果他有幽默感的话,工作人员都会相处很愉快;如果他是个悲观绝望的人,工作人员也会被传染。

  Q:你也来过中国多次,是否会有计划在中国拍摄一部影片?

  A:我现在处在影片《幽灵》的准备阶段。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作者收集、记录英国前首相的笔记的时候,发现有些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这个故事打算在德国拍摄,因为没有中国演员,所以不太可能会在中国拍摄。

  Q:是什么吸引了你,现在来拍一部政治惊悚题材的电影?

  A:最新的这部影片《幽灵》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小说的原作者是我非常喜欢的人,他所有小说我都拜读过。我改编的这部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如果定义的话,这不是惊悚政治片,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天里的故事,体现了时间、动作、惊悚的美好统一。

  Q:你的很多影片都是改编自名著小说,比如《苔丝》、《雾都孤儿》、《钢琴师》以及即将拍摄的《幽灵》。一般来说,你在改编时会怎么处理这些现有的素材?

  A:我之所以喜欢将小说改编成电影,那一定是被这部小说感动。因此在改编中,我所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地忠实原著。改编之后,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这个故事充分表达完整。还是孩子时,我在读这个小说《苔丝》的时候,就在想如果改成电影,我该怎么操作。但是很多时候,改编的结果并不尽如意。主要原因是改编后的电影和小说相差万里。我喜欢的很多角色不见了,更夸张的时候,一些小说里根本没有的角色出现了。在我的经历里,学到的是如何忠实原著、保持原著本身的创意,而不是自己随便乱发挥。

  2008-11-06 总第 309 期
(责任编辑:CL)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