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的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主题是“没听过囧,就落伍了”——真的吗?环顾四周,白领们、网友们、80后90后们,都把这个“囧”字挂在嘴边。漫画人物张小盒的形象代言人、“一日一囧”的制作人、《办公室有鬼之盒子门》的编剧、赏析过无数囧文学、囧影视作品的评论家……接受本报采访的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囧,无处不在啊。
自古有之,与时俱进 囧,这是一个新造的字吗?用拼音能打出来吗?是网络符号吗?本身有意义吗?……在你看到这个字的第一感觉中,有对有错。
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囧”字,古人认为它像窗口一样通明(古代的雕花窗嘛,不似今天这般方方正正),所以代指“光明”。但它的发扬光大要归功于网友,是他们最早把它用于QQ、MSN等聊天工具上,代表一种心情:无奈、尴尬、郁闷、悲愤等等。如果把“囧”字当成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悲伤和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当一个人说“我很囧”的时候,可以想象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样。而“囧”的发音和窘迫的“窘”完全一致,简直再完美不过了。
“囧”和“雷”不同,“雷公雷母”们大多是主动地去做一些愚蠢搞怪或耸人听闻的行为来吸引你的注意力,比如芙蓉姐姐的S型身材和劲歌热舞。如果你被雷到了,在他们的意料之中,你除了付出表示震惊的嗓音分贝外,没啥损失。但囧人囧事,通常是在残酷现实和巨大压力下才会发生的意外,往往会令旁人感同身受。拿个笑话举例吧:老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就粮食短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美国学生问:什么是短缺?朝鲜学生问:什么是粮食?中国学生问:什么是自己的看法?——很囧吧?资本主义强国美国就是不知道何为短缺(即使他们短缺啥也能从别人那里抢来),贫困小国朝鲜永远为肚子问题奋斗,而人云亦云的中国人更是从小被教育“枪打出头鸟”,少发表自己的看法。三个国家的现实不同,学生的回答就天差地别。可我们旁观者却觉得很无奈、很苦涩,没错,也就是很囧。古人用“囧”指光明,如今正好相反,我们像一群不停撞在玻璃窗上的苍蝇,“前途是光明滴,出路是没有滴”。
囧动漫 白领其实最囧 2006年底,一个八字眉、圆豆眼、脑袋四四方方、一脸无可奈何的漫画人物“张小盒”诞生了。作为一个上班族,家、公司、地铁、电梯、桌椅、文件都是方的,所以他的脑袋也是方的;不擅长追女孩子,不擅长讨好老板,只擅长加班,所以他很囧,所有上班族都很囧——你不敢对老板咆哮,还得对老板的咆哮报以微笑;你不敢提出“加薪”“休假”之类的字眼,因为老板嘴里的“裁员”字眼已经呼之欲出;你某个周末突然不加班了,但突然又觉得无所事事索然无味;办公室政治、办公室八卦、办公室爱情包围得你喘不过气来,你却舍不得这个每月按时给你发工资的地方……这时除了对朋友大喊“我好囧啊”,你还能做什么?对了,你还能看看比你还囧的张小盒,今天又挨老板骂没有,又弱弱地反击了一下没有。这,就是张小盒红遍全国的原因。
张小盒的“形象代言人”林小能认为,上班族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商业环境下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族群。白领很多的生活方式被大肆报道,但他们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苦闷的事情却无处说,于是他要让张小盒替全国白领们说话,于是我们感谢那四个身处北京和广州的写字楼生物,是他们在MSN里讨论张小盒的故事、用短信彼此联系、每周二上论坛发帖,才有了张小盒的不断更新,和每天几千人上网浏览的不断开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当初的四个创作者中据说有三个都工作不顺心哦,难怪张小盒身上会有那么多囧事发生。
美国的阿甘他妈说,生活像一盒巧克力,于是阿甘天天都能吃上巧克力;可我们说,生活像装巧克力的那个盒子,巧克力早被别人吃了,所以我们除了囧,别无选择。
囧视频 就是不能太纯真 与“小破孩”、“绿豆蛙”等“纯真”的网络形象不同,网络视频节目“一日一囧”的主角们总是很囧很猥琐。比如一个短片中,一女郎将擦过口红的湿纸巾随地一扔,尾随其后却没看清楚的人喊“小姐,超薄的就是不行啊”……你无语了吧?身在上海的“一日一囧”制作人刘洋认为,给白领看的东西就是不能太善良太纯真,因为那不是现实。而且视频要短,一分钟内让人笑,这样不耽误忙碌的白领们工作。
从2008年3月开始,他决定做一个日播的网络节目。他选择了漫画视频,因为最简单,但那画面实在是够粗糙,刘洋这样解释,“既然我画不好,那我就尽量地画烂,烂到没法再烂了,看你们还怎么说。”(这其实也算是让网友们很囧的一件事情吧?)——没想到网友们十分喜欢这种“搞笑情节+个性声音+粗糙画面”的一两分钟的小短片,节目创立前10天的点击率就达到了100万,现在每周点击率约1000万左右。
最初他并没想用“囧”概念,早在2005年朋友在QQ上把“囧”表情发过来的时候,他仅仅是觉得很有意思,后来打算做一个“一日一搞笑”或“一日一笑”的节目时,朋友说那何不叫“一日一囧”呢?
要想做到一日一囧,全靠原创不太可能,哪怕是已经全脱产制作节目的刘洋,所以有一部分“囧人囧事”是来自网络笑话的,但他认为他通过画面和配音把很多概念整合起来并加以再创造了,这就是“一日一囧”的魅力。“很多人是为了听我的配音来的。因为我小时候去过很多地方,会很多方言,但又说不准;还有人看我的画面就很开心——其实画得烂也是要下工夫的(说到这他有点得意)。”也就是说,不太准的方言、不太美的画面、不太新鲜的故事,愣是赚到了点击率——够囧吧?
囧话剧 给囧人出了一口气 话剧《办公室有鬼之盒子门》并不是恐怖话剧,“鬼”只是代指办公室里污七八糟的人和事,它借助了张小盒的原型,但却因为一个送错快递的“魔盒”,所有白领的命运都改变了:老板突然学起了狗叫,难言之隐也曝光于天下;同事之间除了八卦还可以一起过生日、分享秘密分享友情;张小盒也终于鼓起勇气进行表白……如果我们也能收到这样一个魔盒,囧的事情会不会减少?编剧秦文说,未必。
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囧,只不过人前人后的囧不同。“"囧"字不就是一张有点愁苦的脸嘛,每个人不可能一点愁苦都没有。”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白领们,特别是在大公司、好公司里,因为不仅工作需要费力,人际关系也令人头疼。而观看《盒子门》就像在照镜子,自嘲一下,互嘲一下。所以她希望剧中的小细节令白领共鸣,比如“张小盒”遭遇的那些事情,白领们会感到“比我还囧”,会获得一种发泄;又比如张小盒的幻想“让老板学狗叫”成真了,白领们肯定会感到很爽。
秦文的身边有很多朋友是白领,一种是乐在其中的,另一种,也是大部分,是苦闷的,像“囧”字一样摆着一张苦瓜脸。但秦文很羡慕他们,“他们每天知道自己干什么,像我这种看上去是自由职业的人,其实也需要有人约束自己。”
而话剧《破囧英雄6+1》也是围绕“囧”和“破囧”展开的:客户发飙了、老板瞪眼了、电脑蓝屏了、网络掉线了……多数人只能辞职,却不能辞掉工作!如何在不如意的工作环境中“破囧”变得尤为重要!?????????????????????
囧影视 小人物永远有市场 影视评论家、情感作家曾子航认为,囧,用北京话说就是“点儿背”,就是人生的尴尬境地,那么描写这方面人物的影视作品太多了,因为大部分老百姓都不是英雄,也不是坏蛋,而是有点犬儒主义的小人物。“前几年的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张大民一家挤在长了一棵树的屋子里,囧不囧?最近的电视剧《马文的战争》里,马文人到中年,妻子和他离婚了,好不容易又找一个女朋友,妻子又要跟他复婚,他囧不囧?还有《围城》里的好多人都很囧,方鸿渐、孙柔嘉、苏文纨,他们都有自己的困境,所以都很囧。古典文学里也有,《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别人都说他反叛,说他是混世魔王,其实是因为家长非让他走仕途道路,而他想要的是自由,但他又反抗不了,所以就整天和姐姐妹妹们厮混在一起,嘻嘻哈哈,我想他心里肯定也很囧。西方文学里也有,比如堂·吉诃德,他都跟风车决斗了,够囧的吧?这么说来,其实追日的夸父都算,他怎么追得上太阳呢?怎么能不囧呢?”所以曾子航认为,这是一个自古有之的命题,跟“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差不多一样,都是永久的人生困境。
虽然都是人生困境,但换一个新鲜的说法还是能有新的市场。拿到今年台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杨雅吉,执导的电影就叫《囧男孩》,在台湾上映时首周票房取得了350万台币的好成绩。影片讲述两个比同龄小孩早熟、脑中充满天马行空想法的小孩的故事,还穿插了高品质动画,请来了最被年轻人认同的“成年人无厘头代表”蔡康永为预告片配音,不少年轻观众表示,之所以会去看,完全是出于对“囧”的好奇心。片子还被日本NHK电视台高价买走,这也是NHK十年来首次购买台湾电影。
其实“囧”在影视作品中有两种:一是角色和情节很囧,比如《疯狂的石头》里,离宝石非常接近了,偏偏奸商卖的绳子就短了一截;原定计划是从下水道井盖里完美逃脱,却被一辆不知道哪来的车挡住了;赵本山的电视剧、郭德纲的相声,甚至励志剧《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一个人挖路,战友在旁边起哄;军队改制,一个人留守原番号,自己给自己喊口令),都足够狼狈、足够囧。而另一种囧,则是接近于“雷”,让观者感到很囧,比如朱军非要在访谈时逼哭人家,马景涛演戏时咆哮得露出满口大牙,摇撼得女演员眼冒金星,日本和台湾一些综艺节目,变态到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程度,刘晓庆说“真对不起大家,我就是这么年轻、这么漂亮”……我们除了囧,也不禁对这些人生出敬佩之情:你们认认真真地雷,我们实实在在地囧啊!
囧来自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 囧的根本原因,来自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比如话剧《办公室有鬼之盒子门》的制作人郭郭说,她原以为白领就是小资,女白领谈谈名牌,男白领谈谈名车、谈谈旅行什么的,不是有一种说法“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嘛。但当他们凭着这样的想象完成故事的第一稿时,被上班族批得狗血淋头。后来通过了解,他们才知道所谓的白领,社交圈子狭小,娱乐匮乏,没有自己的时间,压力特别大,快乐特别少。可能是有点同情这些白领吧,该剧主演甚至在某4A级国际广告公司体验生活后,请几个白领朋友吃了顿饭。
古人有句话叫做“人生不如意十八九,可与人言者只二三”,这种憋在心里说不出的“十之七八”的感觉,就是“囧”。但是古人发囧,是因为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用身份决定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而现代社会,人们发囧,显然是因为剧烈的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这既有个人性格的原因,也有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原因。
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坛成名之后,空负盛名,却依然入不敷出,举债度日,他自己就常常感到“囧”。现在有个“月光族”,每到月末,工资花光,捉襟见肘,也很“囧”。无论是大文豪还是“月光族”,显然对生存现实抱有过分理想化的憧憬,以为生活能够静止地自我观赏,其实,社会性的竞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没有人蝉联过诺贝尔文学奖,也没有哪个老板能够在富豪榜“首富”位置呆上十年。“囧”来自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
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长久以来造成中国人对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的差异,感到无法容忍,但人与人总会有差异,有“囧”的感觉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接受生活的现状,可能会让我们活得更加圆满。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过:“人生适己”,人生像一双鞋,要合适自己的脚,而不是自己变成一个风筝,被人生牵着走。把“囧”看做一种动力、一个目标,用自己的心活出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比别人穷,比别人丑,比别人寒酸,但我们依然可以比别人快乐,人与人在生活中,互相比拼的是快乐。
囧?为啥很好很强大
林小能认为,囧文化只是现实郁闷状态一个新的解释。“作为这样一个字,它不太口语化,而郁闷是个很口语的词,它正好成为填补郁闷的书面表达”。网友们除了用它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和心情,也可以把它用作一个娱乐生活、解压自己的符号。“很多人并不是像追捧明星一样追捧张小盒,更多地是看到张小盒的故事产生了共鸣,觉得自己就是张小盒,是角色代入,就像囧一样,如果把囧比作个人,我们会觉得自己就是囧”。
“这次考试59分!”差一分没及格的事,如果发生在70后群体,就是“一声叹息”;发生在80后群体,可能是一声国骂;但发生在90后群体,只会是一片“好囧啊”的感慨声。有人说这个字已经成了90后网友的一种标志,“如果我发了个"囧",他问我怎么读,我就绝对不相信他只有17岁。”16岁的小王说,在网络中,“囧”这个字是可以用来分清“敌我”的。但刘洋认为,囧,不分年龄、不分男女。他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半年前他说“我要搞囧文化”,别人都问“什么意思”,但现在很多人都明白了。而且他的节目的“观众统计”中,80后和90后各占一半,夹杂着少量的70后。所以说“囧”的普及速度是惊人的。
有的“囧”是有意义的,有的“囧”则很无聊,甚至纯粹是耍人。刘洋举了个例子,也是一个经典的笑话:两个经济学家在路上走,看见一堆狗屎,A学者说,如果B学者吃了就给他100万,B学者就吃了;继续走又看见一堆狗屎,B学者又让A学者吃了并给了他100万。二人忽然发现自己没有赚到一分钱,却各吃了一堆狗屎,但转念又说,我们这是创造了200万的GDP啊!刘洋认为,这个“囧”讽刺了经济学家和某些人对GDP的盲目崇拜,非常有意义。至于无意义的囧,比如前文提到的一些粗制滥造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哈哈一笑(甚至笑都很勉强)后什么也没有留下。
刘洋认为,很多囧人囧事的草根性才让网友们觉得亲切。“我研究过,我们不能跟主流视频比,拼机器?咱没有;拼技术?咱不是科班出身的。但就像Youtube能成功一样,囧人囧事就是现有娱乐平台上最好的原创。”而曾子航认为,网络流行这个词,只不过是快餐文化的一种反映,就像前几年《河东狮吼》里一句“鄙视你”流传开来,大家不管什么事都“我鄙视你”。而今年又发生了这么多事情,雪灾、地震、股市房市低落、金融危机……人们无所适从又无处发泄,只能茫然地说一句“好囧啊”。
囧?商业价值在前方? 对于“一日一囧”的商业价值,刘洋显得胸有成竹,除了已经合作过的一些网络广告片,他把节目里的一些典型人物的商标都准备好了。“首先,网上那些成熟的形象至少准备了两三年,我们才半年;其次是现在经济发展不景气,大家更是普遍觉得囧;最后,年轻人基本都上网,谁看电视啊?所以我们的发展空间很大。”
在囧文化蔓延的今天,抓住囧的受众群,就是抓住了消费者。比如英特尔,本来是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代名词,但他们却把迅驰2处理器技术定位成“破囧英雄”形象,还找来网络红人小胖拍了广告片:让小胖在和一眼镜男的争抢客户行动中,因为电脑更强大而避免了经济损失,避免了囧。无独有偶,运动品牌李宁也越来越懂得抓住潮人追逐时尚的心理,推出了“囧”字鞋。鞋帮上密密麻麻的囧字和经过变形的囧字脸谱,就是为了吸引追求新鲜刺激、深受网络文化影响的年轻人。更囧的是湖北大学西门外,有一家“囧”字奶茶店,生意还很火爆呢,而且那里卖得最好的“特色囧奶茶”,又像咖啡又像茶,喝完的人脸都拧巴起来了,恰似一个囧字,原来难喝都能成为一种时尚。
目光“囧囧”
“囧”字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风生水起,成为流传广泛的市井词汇。这首先要感谢网络的普及,在MSN、BBS以及开心、豆瓣等交友社区里,“囧”字以其特有的以形达意的风格受到众多网民的追捧,而与“囧”相关联的一套对事对物的分析品读方式也逐渐热火起来,“囧”文化应运而生。可以肯定的是,最早使用它的都是80后的年轻人。80后有两大共同的特质:一是网络文化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二是他们是看着日本动漫长大的一代。“囧”字看起来像一张方脸,两撇八字眉,嘴巴张开,这个表情在日本搞笑漫画里屡屡出现过,传达的意向是,一个人对所处的环境、环境里的人、对方做出的事情感到哭笑不得,无奈至无语,不知所谓。日本漫画里还有更加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比如人物遭受刺激后化为石头碎裂开来,这在港台年轻人的动漫语系里,被称为石化。
“囧”字关乎感受力,无法准确释义,更多的时候只能被意会。什么是囧呢?随手举个例子:你在大街上走,与某个形貌普通的人擦肩而过,你不小心听到他不小心说出口的内心独白——“我早晚要在这个城市呼风唤雨”,囧……
一个新的词汇能够被大众承认,首要的条件是没有任何一个现有词语能在含义上将其覆盖。“囧”字所对应的语境氛围花样繁多,无法概括。在气质上它是草根的、贴近大众的生活。“囧”是一种调侃的姿态,甚至是自嘲,它并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反而像是与被调侃的一方勾肩搭背。而有时它又是种无可奈何的悲哀和愤怒,比如我们可以说现在的金融市场很囧啊。同时“囧”是轻浮和反智的,你可以随意地对任何严肃的、沉重的、装腔作势的人和事物,赐予一个“囧”字作为点评。
感受力从来都是见仁见智的东西,同样一个境况,每个人的感受可能都会不一样。所以“囧”肯定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形容,就像幽默一样,你觉得MUCHMORE,我觉得NOTATALL。所以囧可能(只能说可能)是:中年妇女染成金毛狮王的爆炸头造型;首都常见的突兀而十三点的建筑物;晚会歌手假唱时遇到机器卡壳;韩乔生激情万丈而又不知所谓的解说;国产武侠大片《英雄》的台词:走?——去哪?——去死!潘美辰的歌曲名——我要为你挡死;芙蓉姐姐、杨二车娜姆、师洋这些都属于让看的老百姓不好意思的囧明星。
产生“囧”效果的人和事物的制造者大多不是有意为之,是不小心,一失足一个趔趄制造了一番“囧”象。而故意制造“囧”来塑造风格或博众取乐的也大有人在,囧话剧、囧电影在最近一段时间层出不穷,究竟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还是新瓶装旧酒的噱头?只有靠时间来验证一切。
同样需要时间验证的还有所谓“囧”文化的厚度和价值。其实就内容来看,“囧”远远算不上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人们用这个憨态可掬的古字所定义的感受,其实早已经被大众玩味过。早一点出现的“寒”“汗”“雷”,日本网民发明的ORZ,甚至源自欧美的CULT文化,上世纪60年代便由苏珊桑塔格提出的“CAMP”,虽然在程度和覆盖面上略有不同,但主旨却大致相通。网络提供所有人畅所欲言的平台,你可以毫无顾忌和责任地点评一切,调侃显然是最舒服的姿态。当人们习惯调侃一切,这种轻,可能是另一个方向的重。
“囧”是一张笑着的苦脸,可以轻易地用键盘敲击出来,发送出去。它显示在电影屏幕上,像一个苦笑的小人望着我,我们面面相觑,目光“囧囧”。
(责任编辑: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