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 特派淮南记者 陈弋弋 实习生 陈静】
蒋雯丽的新片《伞》正在安徽淮南拍摄。从省会合肥的骆岗机场出来,在去往淮南的高速公路沿途,竖着数个蒋雯丽代言产品的巨大广告牌。飞驰的车上,不时会看到她一贯贤妻良母的微笑闪过。开车的剧组司机说,蒋雯丽当导演了,状态很平和,“没怎么焦虑,跟人说话还是和和气气的。”到了拍摄现场,觉得那里的气氛,和蒋雯丽的气质一样,是温婉的、怀旧的。不是战争片的high,不是青春片的荷尔蒙,不是古装片的大手笔。是静水深流,纹理分明。
她本来只想做贤妻良母,后来却成了电视剧、广告女王。都觉得该满意了吧,她却自毁形象演丑女,拿下了罗马电影节的影后。都以为该歇口气了吧,却又忽然变成了女导演,一个人“抛家离子”,在安徽的小城边上圆一个童年的梦。
也许在蒋雯丽每次颠覆性的变身前,她先颠覆的,是自己。
导演蒋雯丽:猫腰钻进火车底
我们到达探班现场的第一天,已经是夕阳西下的黄昏。安徽淮南某机务段一个放火车头的巨大仓库,被剧组改造成了拍片现场。在夕阳微黄的光里,一幅巨大的“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的古老宣传画悬挂在门口,让人仿佛一下滑进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空。
仓库里坐着很多穿蓝布工装的群众演员,制片人介绍说,他们都是真正的铁路工人。一个黑红相间的火车头停在片场最显眼的地方,这是中国第一代的蒸汽机车头,拍完这部戏就要送到上海火车博物馆了。
蒋雯丽穿运动衣,戴棒球帽,站在火车头旁边和灯光师说话。据说这一天的戏已经拍完了,但蒋雯丽对其中一个镜头不满意,需要重新布光,再找一个白天来重拍。蒋雯丽的脸,也和日常电视剧里那种浓浓的居家女人味有所不同。晒黑了,素面朝天,泛着油光,脸上有工作中的严肃感,让人觉得她有心事。而当她与摄影师讨论到兴起,忽然一猫腰钻到黑洞洞的火车底去找机位的时候,你甚至觉得,她有那么几分不像蒋雯丽了。
明星蒋雯丽:每天和群众演员合影
剧组专门安排了几个人,他们的任务是拦截各路前来看蒋雯丽的群众。但是百密一疏,总有漏网之鱼混进来,拿着小本本冲向蒋雯丽,索要签名,或者蹲在地上看她拍戏。一个中年男人,拿了三四个本子进来,冲破层层阻碍,终于拿到了签名,有点无奈又有点愉快地用淮南方言说:“等了一天了,不都是我的,还有别人托我的哩!”
蒋雯丽可能是和群众演员合影最多的导演了。每天拍摄开始前和结束后,穿着铁路制服的群众演员都要求跟她合影。而每次合影后,蒋雯丽都会对大家拱手致谢:“谢谢大家,辛苦了!”
搬运工蒋雯丽:急了就自己搬道具
第二天的戏,在一条铁路附近拍外景。开阔的野外,一辆内燃机车的火车头从远处开来,车头迎风站着姥爷和孙女小兰。姥爷大病初愈,表情有一点呆滞,但强打精神;小兰一脸新奇,左顾右盼。蒋雯丽和工作人员都在一辆东风车头带动的大平板车上,面对内燃机火车头,架上摄影机,从正面拍摄。
听起来如此简单的一场戏,拍起来却困难重重。先是摇臂摄影机架错了方向,要重新设置机位。赶时间架机器的当儿,蒋雯丽也搭手在搬器材和道具。等到终于可以开机,大家都精神一振,却又因为许多人来看拍戏,干扰了拍摄。
蒋雯丽戴着墨镜,和摄影师林良忠坐在监视器前,两人一直气定神闲,轻声商量着各种方案。从早上八点拍到下午一点半,这个镜头一遍一遍地重来,试验各种方法、角度和火车的速度。
■蒋雯丽到底想拍啥
《伞》讲述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生在安徽淮南一带的故事。以导演蒋雯丽的童年经历为原型创作剧本,小女孩小兰和姥爷是故事的主角,女孩的成长和老人的老去是故事的脉络。
据蒋雯丽说,电影取名叫《伞》有几个原因。一是因为雨是蒋雯丽童年记忆里一个鲜明的印记,伞是片中的重要道具。“我印象中的小时候,总是潮湿的感觉。老要穿胶鞋,踩得一脚的泥,很不舒服。但后来到了北方就觉得太少雨了,一下雨就特别高兴,想回家,觉得家里特好。”制片人说,在《伞》的130多场戏里,有60多场都是雨戏。二是蒋雯丽觉得伞有一种庇护的象征,像片中的姥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想拍啥都不容易
一场戏拍了5个多小时,因为——忽然有人横穿铁路,又忽然冒出一堆踢足球的,甚至有工人爬上另一条铁轨上的货车顶看热闹,这些最后都成了穿帮镜头。等到把这些人挡开(上图车厢里的群众都是来看拍戏的,剧组工作人员请他们待在那,别跑到镜头里去),演小兰的小演员已经没有精神头了,累得挂在车头上自娱自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