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肯尼斯·格雷夫
|
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精品项目之一,芭蕾大师专场研讨会昨天下午在上海芭蕾舞团排练厅举行。来自德国、丹麦、智利等八个国家的十大著名芭蕾舞团的艺术家齐聚一堂,就芭蕾的创意美学、芭蕾教育的创意性、芭蕾对于城市文化的诠释功能等议题展开演讲,共论足尖魅力。
德国芭蕾舞协会主席乌里奇·罗姆认为,芭蕾在一个城市的文化身份认同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伦敦、圣彼得堡、哥本哈根、米兰等诸多城市的文化传统中,都可以找到芭蕾的影子。
当代著名的吉赛尔形象塑造者之一、智利圣地亚哥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玛希娅·海蒂女士则着重强调了编舞者对于舞者和舞团的重要性。海蒂曾长期与著名芭蕾舞编导J·克兰科合作,为他创作的新作品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角色。“是克兰科给了我这个职业,塑造了今天的我。”她认为一个好的舞团必须有好的舞者,但更离不开一个好的编导,那是一个舞团的生命和方向。“是克兰科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斯图加特,是他创造了‘茶花女’。”海蒂坦言自己一辈子活跃于芭蕾舞台的动力,只在于“有编舞者喜欢我”。
芭蕾在中国的发展目前尚不足百年,“芭蕾舞在中国的历史很短,但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很长。”上海芭蕾舞团总监辛丽丽认为,中国芭蕾的使命,就在于继承古典芭蕾舞剧,并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尽管相比国外数百年的历史,芭蕾对于中国这片土地而言相对较为年轻,但上海芭蕾舞团已创排出了《花样年华》、《梁祝》等一大批优秀剧目。“东方人往往含蓄内向,我们在表现时就一定要让情绪往下走。所以中国芭蕾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感情,不能照搬西方。”辛丽丽说。
“国外的芭蕾舞团演员往往来自五湖四海。但上海芭蕾舞团的演员,只能是中国人。我们不可能请一个高鼻子来跳《白毛女》。”因此,辛丽丽认为人才培养非常关键。事实上,目前中国芭蕾舞人才的培养只集中于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跳芭蕾要能耐住清苦,当你感觉望不到头时才能感受到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