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讯 第3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昨日在加拿大多伦多拉开帷幕。开幕当晚,主办方放映了加拿大新锐导演保罗-格罗斯执导的一战题材电影《帕斯尚尔战役》,由此掀开了今年多伦多大卖场的市场热度。许是因为开幕片就是一部非常惨烈的战争电影,因此它悄然预示了本届影展的某种趋势——大量战争题材电影席卷多伦多,时空横跨一战、二战以及当代的伊拉克战争和其他地区的局部战争。上届多伦多影展上,《引渡疑云》和《决战以拉谷》都曾探讨了战争留下的后遗症,而今年影展则基本把目光全部投向了最真实的战争现场。
世界大战硝烟未尽
《帕斯尚尔战役》在开幕当晚赢得了相当可观的上座率。该片根据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真实较量改编而成。全片将镜头对准了帕斯尚尔战役的四个月,这场发生于1917年的战争在德国与英国之间展开——英军统帅率领部队攻占比利时的帕斯尚尔,以摧毁德军在该地的潜水艇基地。在这场伤亡人数惊人的残酷拉锯战中,盟军共有32.5万人伤亡,德军则有26万人伤亡,战争最后以英军和加拿大军队攻占帕斯尚尔而宣告结束。耗资1600万美元的影片《帕斯尚尔战役》,除了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之外,主要将镜头焦点对准了战争中的一对恋人,他们以相互写信的方式,见证了这场战争悲剧的全过程。《帕斯尚尔战役》放映后的反响也相当不俗,导演保罗-格罗斯在首映礼上表示,期望观众不要沉迷于场面,而是抓住战争的内核,它会让人感到脆弱和无助。10月17日,《帕斯尚尔战役》将在加拿大全线公映,以纪念一战结束90周年,制片方目前对影片的票房前景十分看好。
将于9月7日、9日和13日放映三场的二战题材电影《圣安娜的奇迹》,也是本届多伦多影展最重要的战争电影之一。影片由著名非裔导演斯派克-李执导,根据詹姆斯-迈克布里德的小说处女作改编。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意大利,当时二战硝烟已弥漫全球,四个美国黑人士兵为了救一个小男孩,与美军的大部队失散,被迫滞留在后方的一个村庄里,在四面楚歌的危难中,美国大兵不仅要克服和当地村民的语言障碍,还要高度紧张地防备敌人的进攻。该片的预告版海报在几个月前亮相事曾引起争议,有评论者认为,全片主角是黑人士兵,但海报却只见那个被救的意大利白人小男孩,似乎有种族歧视之嫌,不过斯派克-李随即表示,这款海报并无任何种族指向,毕竟该片完全是以人道主义层面出发,黑人角色都是正面形象。《圣安娜的奇迹》的角色由达瑞克-卢克、迈克尔-亚雷、拉兹-阿诺索等非专业演员饰演,他们都来自意大利托斯卡纳区的92营,这也是影片的一大看点。
现实战争触目惊心
相对于距今较远的一战和二战,两部把着眼点放在伊拉克战争的影片,显然更受片商和影迷关注。将在9月8日和10日献映两场的美国影片《拆弹部队》,刚刚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隆重首映,此次前来多伦多也是为了扩大其在北美发行市场的影响。《拆弹部队》用纪录片式的镜头,讲述了一群美国拆弹专家在巴格达执行任务的故事,整体风格与去年的《节选修订》颇为相似。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拆弹队长带领一群精锐拆弹士兵深入到战争腹地,但是他们除了要应对武装组织的对抗之外,还要时时提防潜伏中的敌人,似乎每个人都是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所以这支部队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然而,战争的不可预知性往往要让人付出生命代价。该片由美国女导演凯瑟琳-比格罗执导,在拍摄《拆弹部队》时,比格罗费尽周折——由于科威特官方禁止剧组在此取景拍摄,因此他们临时辗转到约旦首都阿曼进行拍摄,由于当时的气候和环境都不好,因此拍摄过程也非常艰辛。目前已经到达多伦多的比格罗表示:“影片并不是仅仅在说伊拉克战争,全片的动作和冒险场面虽然十分戏剧化,但请相信,这种残酷似乎会发生在世界上任何一场战争中,并不只是发生在伊拉克。”
《幸运者》将在9月10日和11日连续放映两场,该片是一部讲述伊拉克战争后遗症的电影,类似于二战期间的《黄金时代》和越战题材的《生于七月四日》。故事说的是伊拉克战争期间,派驻伊拉克士兵TK在一场巡逻中意外受伤而得到了一个月的假期,他打算趁机回美国探望一下未婚妻。不幸的是,飞往美国的航班被临时取消,TK只好和别人共同搭伴驾车回家。在旅途中,他与同行的中年男人和一个女兵互诉心事,结果发现这场战争给他们每个人都带来了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幸运者》的发行商霍华德-科恩表示:“从市场潜力上看,这部反映伊拉克战争辐射影响的剧情片,似乎很难卖出一个好价钱,但是影片所展现出来的诚意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和片中的主人公进行沟通,逐渐去了解和认识战争之外的东西。”该片由曾执导过《魔术师》的尼尔-伯格执导,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得主蒂姆-罗宾斯与雷切尔-麦克亚当斯的联袂主演,是本片掀动票房号召力的法宝。
不过,多伦多电影选片部门负责人马克-吉尔面对战争片齐聚多伦多,却发表了其个人的看法:本届多伦多战争片众多,证明了全球影人对这种题材的偏好,每个导演都期望在电影中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一场战争的本质和后续影响,尤其是关于伊拉克战争的一切。但是,“真正能够撞击我们内心的,或许还是当年那些每时每刻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里不断报道的伊拉克战争新闻,而不是这些被艺术化了的电影。”
(责任编辑:Da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