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距离京剧《十五贯》在国家剧院首演,已十三年!翻出当年所写的「推出缘起」,【新舞台】还没有开始兴建,我和李宝春还过着每年在国家戏剧院争取推出一档京剧的日子;三军剧队还没解散,小生高蕙兰女士还在大鹏剧队生龙活虎;大陆孤本还需坐火车去北京,再托人亲自带来台湾;小花脸泰斗孙正阳老师刚刚开始与李宝春合作,而中国京剧院杰出作曲家林鑫涛也才完成《孙膑与庞涓》的音乐,正与我们一起探询《十五贯》的剧本踪迹,一切恍如昨日。
(一) 1994年1月某日
「请问制作人,听说过《十五贯》这个戏没有?」
「有…点印象,怎么样啊?」
「我们搞搞这个戏,一定不错;只是….需要一个很好的小花脸….」
「先生稍待:咱们两年前向国立中正文化中心申请演出《唐太宗与魏征》,评审会议过了之后,至今尚未兑现。去年由于种种原因,不得已先演了《孙膑与庞涓》。如果明年再不演《唐太宗与魏征》,彷佛说不过去….这样好了,演完《唐太宗与魏征》就考虑《十五贯》,如何?」
(二) 同日稍晚
「请问老师,《十五贯》到底是什么戏呀?」
「我也大太清楚。」
「啊?刚才不是听见您跟主演大人说….?」
「我只说『有印象』,其它的….快快拿书来查!」
「天哪!」
(有倾)
「….哇,找到了!『…《十五贯》又叫《双熊梦》,讲一对姓熊的兄弟,为了十五贯铜钱而遭罪;清官况锺梦见两只熊,怀疑熊氏兄弟无辜,遂帮他们洗雪。』」
「倒有点『怪、力、乱、神』!….咦,印象中这戏好似只有一个姓熊的?」
「….书上说1950年代之后,大陆的昆剧把这个本子『整理加工』:去除了迷信糟粕,删去其中一位兄弟,又突出了况锺实事求是、为民请命的精神,以及深入民间、实地察访的作风,对昆剧的改革与新生贡献不小哩!」
「原来是这出戏!当时昆剧面临绝种,人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就是它!」
「.书上还说自从它被改为《十五贯》之后,许多剧种都改编演出了,不知道京剧有没有人演过?」
「有也没关系….如果我们做这戏,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让昆剧专美。这样吧:打个电话请『中国京剧院』的朋友们帮帮忙,找找这个剧本!」
(三) 1994年2月某日
「报告老师,『中国京剧院』的林先生在他们数据室里查询了好几天:他肯定三、四十年前曾经有过《十五贯》这个戏,但是本子现已找不着。他建议找『上海昆剧团』试试看。」
「上昆?」
「听说他们也只剩一本『孤本』了,看完了立刻得还。」
「能不能影印一份寄来,免得咱们为了保护那本『孤本』而提心吊胆?」
「已经问过了:字迹退色,不堪影印了。」
「那….怎么办?」
「听说那本『孤本』已将随某班火车抵达北京,再由林先生托人带来台北。他们连寄都不放心呢!」
「好吧,咱们只有等待迎接『孤本』啦!」
(四) 1994年4月某日
「老师,这个一级古迹似的剧本弄得我们三人近视眼各增加了一千度,真是可怕极了!」
「近视眼事小,这『边看边猜』的痛苦,才真大!发黄的纸、几乎无法辨识的字,影印是绝对无效了!」
「不但影印无效,还得小心这纸糊的封面呢。」
「将来我们计算机档案的磁盘一定要送给『上昆』一份,好让他们在转印时,不必这么辛苦。」
「林先生还特别嘱附您要妥为保存这『孤本』。等过些时候他来台湾时,再亲自带回归还。….几番周折,主演大人将来若是改变心意,不演《十五贯》了,我们非跟他拼命不可!」
「我看麻烦才刚刚开始呢!瞧这一大堆全是传统昆腔昆词,若是不下大工夫改编,怎么演成京剧呢?」
「我们是觉得情节松散,节奏缓慢,主题不彰,看了怪失望的…..」
「也不然;昆剧的节奏本来就比较慢;它与京剧着重不同的艺术价值。….不过这情节是有待整理,唱词需重编,唱腔需新写,念白也得修饰,以突显人物个性与官场机锋….总之,剧种不同嘛,下点功夫就会变成有趣的京剧剧本啦!」
「那不就等于从头来起吗?老师打算一个人做?」
「开玩笑!『解铃还需系铃人』,届时少不得找那位『始作俑者』一起受苦受难,否则岂不便宜了他?」
「哇!老师真太『英明』啦!」
(五) 1994年10月某日
「报告老师,我们刚去看完三军京剧队观摩表演,陆光剧队把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演掉了一大半!」
「真的?」
「….老师,我们明年国家戏剧院的档期,还要演《唐太宗与魏征》吗?」
(六) 1995年1月某日
「改戏?制作人啊,我这个寒假可要疯了呀!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动那么大的工程,这、这、这….」
「这就是主演大人您想演了好久的《十五贯》呀!」
「可、可是还需要一个贯穿全剧的小花脸吶?」
「孙正阳老师如何?海峡两岸不作第二人想啦!」
「孙老师太合适了!据说昔日还受过麒麟童老前辈亲自指点过此戏!」
「是啰,与您旗鼓相当,想了都妙哩!」
「可、可是找不到合作的剧团啦,三军剧队就要解散了呀….」
「我们现在就约好人,以免届时找不到拍档。」
「找哪些人呢?」
「音乐及文武场仍请『中国京剧院』和『上海京剧院』助阵,演员则依您的安排在三军剧队里先找好呀?」
「依我───」
「因为您还得导演。」
「那、那….」
「能者多劳嘛!….对啦,国家戏剧院的评审会就快开了,咱们得埋头改写剧本啦!」
「能不能商量商量,晚一点评…..?」
「没得商量,本子不及时通过,一切就都免议了哩!」
(七) 1995年3月某日
「报告老师,戏剧院说本子通过了。」
「侥幸、侥幸!….还需努力!」
「只是──他们建议把剧名改一改?」
「改成何来?」
「主演大人说请老师发挥即可。」
「!」
(八) 1995年4月某日
「《夺命钱》?」
「太新潮?」
「《猎鼠记》?」
「像西洋小说!」
「《况锺与娄阿鼠》?」
「『谁』和『谁』?」
「《大义青天》?」
「电视连续剧的跟屁虫!」
「《十五贯》传奇?」
「保龄球冠军赛哟?」
「京剧《十五贯》!」
「还是这个最好。『去芜存菁』嘛,别把好也改掉啦!」
(九) 1995年9月某日国家戏剧院售票口
「11月2日至4日晚上七点半;李宝春、孙正阳演出大型京剧《十五贯》。嗯,戏是好戏,却不知是昆、是京?是老、是新?」
「报告诸位:是『由昆而京,推陈出新』!百费周张,但博君心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