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电影评论

人民网:香港电影的内地中兴

   2007年,香港回归已经整整10年,作为香港最重要产业之一的电影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长江七号》内地票房达2.02亿元人民币,创下票房新高;几乎囊括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投名状》内地票房也高达1.92亿,此外,引人关注的票房成绩还有:《功夫之王》1.85亿,《门徒》《姨妈的后现代生活》0.65亿,《伤城》0.6亿,《见龙卸甲》0.6亿,《江山美人》0.43亿,《铁三角》0.3亿,《蓝莓之夜》0.27亿……港产合拍片占据了内地电影市场的大半份额。而近期热映的《赤壁》,票房也已经超过2.6亿元人民币。

  香港电影破局重生

  香港电影业这样繁盛的场面超乎想象,也就在前几年,香港电影还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是市场不振,从2000年开始,香港本埠票房收入在8-9亿间徘徊,港产片份额只占到香港本地的15%-25%左右,相比于同期内地票房高达35%的年增长率,国产片占50%以上份额的喜人局面,香港电影市场的萎缩令众多电影人忧心忡忡。其二,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停办风波,充分说明了香港电影人的信(听歌)心不足。至今已举办了27届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在亚洲的影响首屈一指,影帝、影后如梁朝伟、刘德华、黄秋生、刘青云、黎明、张曼玉等都为观众所熟知,每一次颁奖晚会都是电影人和观众狂欢的节日。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在华语观众中影响巨大的电影节2005年竟然因为亏损陷入停办危机。后幸而得到各方援手勉强支撑下去,但也是风波不断。其三,产业人才流失、后继乏力,演员青黄不接。依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名的影星在银幕上担纲主角,现状令电影界焦虑。同时制作资金严重不足,香港电影总会会长吴思远先生近几年一直往来于内地和香港之间,寻求内地资金对香港电影的支持。2007年的香港电影终于从这种种困难中挣脱出来,并且创下一个新的产业高潮,令人兴奋、感慨,也有许多因素值得研究。

  融入内地巨大电影市场

  观众是电影业兴衰的首要因素,对于曾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来说,广阔的华人市场是其产业成功的保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票房的95%来自于香港外的电影市场。对于充满诱惑的内地市场,90年代,相比环球、华纳兄弟、梦工场、迪斯尼、二十世纪福克斯、哥伦比亚等影业大鳄的巨大投入,香港电影业没有抓住历史性的机遇。由于港英政府对香港经济的“釜底抽薪”以及诸多历史原因,香港电影业呈现出整体萧条,吴宇森、林岭东、徐克、刘伟强等中坚力量纷纷离开香港去好莱坞发展。一方面,是好莱坞电影公司积极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众明星纷纷来内地参加全球首映式,大片纷纷在内地取景拍摄,参与建立院线,投资影院;另一方面是香港电影在内地的影响式微,宣传不足,投入不够,创作调整不到位,两地的合作也缺乏默契。直到新世纪,王家卫、杜琪峰、王晶、周星驰等导演在内地取得令人羡慕的票房成绩,才吸引了那些在好莱坞水土不服的导演们将事业重心落在内地,纷纷北上与内地制片厂合作,从而开始了香港电影艰辛的复苏之旅。

  内地的电影市场近几年一直呈现高速发展的势头,电影总票房从2003年的9.5亿元人民币到2007年的33.27亿元人民币,影院和银幕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新世纪以来进入内地市场的港产片,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说也在不断提高。2003年港产合拍片的内地票房还是区区2亿,2004年即提高到5.2亿,2005年超过6亿,2006年接近10亿,2007年达到惊人的15亿。从单片票房成绩来看,2003年代表港片最高水准的《无间道》三部曲的内地票房还仅有0.6亿,到了2007年,《长江七号》却创下了2.02亿的票房新高。通过不断地适应内地观众,在题材和表现方式方面更多考虑内地观众的审美趣味,香港电影终于在回归十年这个标志性的年份重现辉煌。

  得到更大的创作空间

  “九七回归”之后,香港电影的创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电影人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港英当局时期,电影人很少能触及民生,大多抱着不谈现实、少关民生、不碰政治的态度。体现在拍摄中,疯狂喜剧、闹剧,黑帮片、警匪片、武侠片、动作片、古装片、僵尸片、鬼片等脱离现实的商业片类型盛行。

  新世纪,表面上看是内地巨大的电影市场和香港电影自身的深厚传统促成了香港电影的恢复与繁荣,但实质的因素却是香港回归后,香港电影人有了一个更加自由的创作环境,真正做到反映香港现实,表达香港人的生活体验与现实情感。1997年的《香港制造》,1999年的《喜剧之王》,2001年的《麦兜故事》,2003年的《大块头有大智慧》,2004年的《功夫》、《新警察故事》、《江湖》,2005年的《头文字D》、《如果-爱》,2006年的《伊莎贝拉》,2007年的《老港正传》,这些影片都以自觉的香港意识和对香港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风貌的真实表现,赢得了两地观众的认同,尤其是动画片《麦兜故事》,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表达了对香港的致敬之情,是继1973年表现港人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电视剧《狮子山下》之后,最能代表香港人逆境自强精神的艺术作品。

  在进入内地市场后,港产片明显地淡化了鬼怪片、僵尸片、疯狂喜剧等比较“无厘头”的类型,在传统警匪片、武侠片的类型基础上,渗透进更多的内地元素,包括具体生活场景、人情世故,影片的情感倾向也更为严肃,也少有血腥、恐怖的画面,这在《无间道》、《门徒》、《铁三角》等的演变过程中袒露无遗。

  从传统中汲取养分

  香港电影一直与内地电影息息相关。1913年,黎民伟在香港拍摄的《庄子试妻》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李翰祥导演为代表的历史剧和80年代的类型电影,开辟了香港电影自己的道路,形成了善于讲一个传奇故事,善恶对比鲜明,重煽情,明星出演的电影传统,并且培养了众多的电影专业人才,如商业片导演吴宇森、王晶、杜琪峰、刘镇伟、刘伟强、徐克、陈嘉上;文艺片导演严浩、陈可辛、关锦鹏、尔冬升、谭家明、王家卫、陈果等。他们的创作吸收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传统的精华,故事精彩、表演自然、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拿周星驰的新片《长江七号》来说,这虽然是一部与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影片《E·T》相似的科幻片,但是,无论从情节、人物,还是表达的主题来看,都是一部扎根于香港现实的写实主义力作。影片中父子俩苦中作乐,穷而不丧其志的达观精神,也让观众怀念上世纪30年代的《渔光曲》、《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经典影片的精神气质。

  2007年前后,香港电影明显借鉴了内地的创作经验,集中资源投入到“大片”的制作潮流中,而且很善于从古典小说中汲取养分,而不是像内地的一些著名大片那样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或者情节有明显的生造痕迹。港片如《投名状》、《见龙卸甲》、《画皮》、《赤壁》都能从《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中找到故事的基础,所以很受内地观众青睐。如同李安导演改编自《玉娇龙》的《卧虎藏龙》“圆了一个中国人的千秋武侠梦”,吸引了全世界的华人一样,这些港片也以强烈的剧情冲突、壮观的场面、众多明星的参演以及观众熟知的历史典故取得票房的成功。

  内地的资金与政策支持

  香港、台湾与内地日益密切的交流,电影人才的相互流动合作,资金的互补,同样为香港电影的复兴提供了基础。《投名状》中的刘德华、李连杰、徐静蕾、金城武;《赤壁》中的吴宇森、梁朝伟、林志玲、张丰毅、赵薇(听歌)、张震、胡军可以说是集中了香港、台湾与内地的顶尖人才。周星驰的《功夫》、徐克的《七剑》、吴宇森的《赤壁》也全在内地取景拍摄,大量的演职人员来自内地电影制片厂,而且票房的得失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也系于内地市场。内地也对香港电影业提供了一贯的支持。2004年签定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本来没有涉及电影业的条款,但在香港电影人的要求下增设了许多促进香港电影业的条款,包括港片在内地享受“国民待遇”,可以从内地融资,香港资本可以控股内地影院等。在电影新人的培养方面,两地的合作也很紧密。香港演员刘德华首倡发掘新人的“亚洲新星导”计划,得到了内地年轻导演的响应,参与该计划的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还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正是这样的政策倾斜,甚至直接的资金、人力支持,促进了香港电影的繁荣。

  “九七回归”之后,香港导演、演员等纷纷来内地取景拍片,内地的壮丽山水和深厚的电影底蕴让香港电影一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的局促、单薄,场面变得真实壮观,演员的选择性也多了,情节也更具有生活性,符合世界电影发展的趋势,并产生了众多大片,创下了高票房,繁荣了电影业。内地巨大的市场让香港电影人看到了希望,“北望神州”后的吴宇森、徐克、刘伟强等导演重现了早期的创作活力和激情。内地和香港、台湾集中的大批电影人才,充足的资金,内地电影制片厂制作上的巨大优势,还有对香港电影业更为有利的制度安排以及共同致力于凝聚华人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都传达着一个强烈的信念:香港电影的明天会更好。

  
(责任编辑:Michelle)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