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
天太热,冲了凉,还是浑身呲汗,汗珠子滚下来,全都被我突起的肚子挡在上半身的中部,难受异常,想必这等痛苦,只有老北、尚伟等人能略微的体会一二吧。
尽管如此,还是还是得完成这篇作业,毕竟拿人家手软,出乎意料的从搜狐拿到赠票,是一定要守规矩的。
今天受到狂轰滥炸般《恨你》剧评的骚扰,让我突然总结出,写剧评的人其实大致分为这几类:
-情节型(也叫剧透型)
顾名思义,就是评论少不了要把剧情整个给你介绍一遍,往往使那些还没看过戏却又不小心看到剧评的人郁闷不已,包袱被提前抖掉,使后来看戏的人兴致大减;
-超越梦想型
演出技巧对他们而言都是其次的了,关键要整明白“这个事儿”,以至于往往把一部感情戏上升到男人女人层面、社会层面、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的高度,这类人的特点就是神神叨叨的,你要是没看过这部戏,你都搞不清楚他叨叨啥呢;
-专业挑错型
这类剧评人的特点就是一方面表现的奔儿(四声儿化)谦虚,一方面又从灯光啊、音响啊、走位啊、逻辑啊什么的把人家作品的软硬伤陈列无余,我看这类剧评的的心情,就是一个,崇拜;
-超短型(不是超短裙)
说啥不重要,侧重啥不重要,关键就一个字:短。通常评论就一段话,要是没有200字限制,你一分钟就能把他的文章来回读20遍;
-云里雾里跑题型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寡人啦。
在我正式说这部戏之前再插播一段广告
本人辛辛苦苦为主旋律话剧《生活》写了很主旋律的评论文章《艺术未必要高于“生活”》,结果没半天就被铺天盖地《恨你》的剧评所埋没,甚是苦闷,所以把链接粘到这里,和这篇可能会遭受同样命运的原创“相依为命”吧。
https://essay.cando360.com/essay/12209.html
字也凑得差不多了,该说说《谁爱谁,爱谁谁》这部戏了,怎么说呢?这是一部很“眼熟”但是还算好看的戏。
之所以说眼熟,就是从始至终,我都觉得这部戏“神似”《达人未爱狂想曲》,而且像极了,不知道其他同时看过这两部作品的人,是否会有同样的感受,所以整个看戏的过程,我总是不由自主的在想着两者之间相通的地方,进而猜测着故事后面的表现手法和剧情的进行。我拼命想记住一些台词或者细节的地方,可是回到家,脑子却还是一片空白,关于亮点,记住这样几个笼统的地方:
1. 总体而言,该戏是一部有意思的戏,没做着去看喜剧的准备,却达到了看喜剧的效果;
2. 我非常喜欢这部戏的布景,看戏时我一直在想要如何评价和定义这个布景的创意,后来我想到了“潘多拉的盒子”,对,就是这个比喻,你去看过后,相信也会有类似的感受,看似简单,却因多变而神奇;
3. 那个时尚女人说了一段什么关于老婆的话,挺有哲理的,已婚男人可以参考一下,不过我没记住L,回头谁记住了,告诉我;
4. 后来我问身边的joyceyang妹妹,那个女的是不是演了两个角色?她说:你没看出来啊,我很汗~,后来确认果然是,所以很喜欢这个演员,换衣服的速度和换感觉的速度都很快;
5. 中间有一首男人唱的主题歌,很好听。
至于缺点和失误也是有一些的,我就懒得回忆了,汗已经流过肚子了,所以关于此类的评述还是留给“专业型”的人去说吧。这里列举几条我认为超级像《达人》的场景:
1. 群众演员和角色的转换,达人里用了黑衣人,这里也用了此种模式,只不过衣服不是黑的;
2. 时尚女人开车的那段;
3. 时尚女人上班的那段;
4. 临近结尾的作为帅哥男背景的那些慢动作路人甲乙丙丁。
当然,我并非要说是谁模仿了谁,因为原本戏剧的表现形式就有很多相通或类似的地方,只是看你怎么运用观众看起来更舒服罢了。
最后要总结的就是,戏不错,演员不错,布景不错,推荐大家去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