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视 TV > 边看边聊

新闻午报:红色经典改编别走进另类创作误区

  面对张灵甫74师的顽强抵抗,沈振新火了,眼看着部队伤亡惨重,冲着石东根下达死命令:“拿不下张灵甫,提头来见!”而身陷重围的张灵甫面对死亡却显得十分镇静,不成功便成仁,张灵甫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电视剧的结尾。

  当根据长篇小说改编的35集电视剧《红日》的最后一集播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小说中张灵甫是在负隅顽抗中被我军击毙的。影片在定格张灵甫这一瞬间时,镜头从地上被炸碎了的那张照片拉出,观众看到张灵甫的那一只血手垂在一边,而这张照片正是张灵甫攻占涟水后在城中宝塔前的庆功像,一副得意狂妄的神态。此时无声胜有声,引起观众强烈的艺术共鸣和思考。

  由于过分对原著进行了“外科手术”,使得这部深为人们熟悉的文学经典改编的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变得有点陌生,使很多读过原著或是看过影片的观众产生了一种审美的距离感。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吴强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日》1957年出版后,深受读者的欢迎,被誉为继《保卫延安》后又一部广阔而深刻反映革命战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专家在评论这部小说时指出:作品紧扣我军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运动战的战略指挥思想,更深刻地表现了整个战局面貌和革命战争的本质。小说的重要成就是创造了一批真实而鲜明的绚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尤其可喜的是成功塑造了我军高级指挥员的形象,军长沈振新是最成功最丰满的一个。作者吴强说:“我在写《红日》的准备工作的开始,最先酝酿的人物就是沈振新,不写沈振新这个人物,就难以体现我们党和军队的政治思想力量和战斗力量。” 反面人物张灵甫的描写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作者没有简单化、脸谱化,把敌人写成“愚蠢的草包”,而是写成“有血有肉的活的具体的人”。由于在那个年代,《红日》能够在反面人物塑造上进行艺术突破,吴强因此也在文革受到了政治迫害。

  改编文学名著《红日》应该尊重作者的这一创作观念。现在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的电视剧《红日》却反其道而行之。该剧的开场就为沈振新的人物形象定下了“另类英雄”的基调,沈振新比李云龙还李云龙,比常发还常发,一副草莽英雄的形象。涟水之战沈振新手拿大刀在突围行动中拼杀,用枪指着为他治伤的医生,吼叫着“谁敢锯我的伤臂就毙了谁”,治枪伤取弹片也学“关云长刮骨疗毒”。沈振新和黎青举行婚礼,他为了助兴,让新娘头顶酒碗,在数丈外瞄准射击;面对如何处置王胡子酒后强奸民女一案,沈振新念其救命之恩也是心慈手软,在压力之下才被迫挥泪斩马谡。尤其是作为道具贯穿的一本《三国演义》,成为这位军长指挥打仗的唯一教科书,更是偏离了原著通过孟良崮战役歌颂了我军“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取得伟大胜利的主题。

  连长石东根活捉了敌军副司令员,喝得酩酊大醉,穿着缴获的美制国民党军官的大衣和皮靴,刺刀挑着国民党的大檐帽骑马狂奔的场面,非常生动地表现了石东根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成为电影《红日》的一个经典场面。面对此时的石东根,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很能反映沈振新儒雅之将的性格。当他看到石东根胜利后得意忘形、醉酒纵马,他要这个不识字的连长5天之内写出一份总结,这种独特的批评方式,充分体现了这位军长的智慧。与小说及电影表现不同的是,电视剧中的沈振新却是满口脏话,棍棒相加,这一细节的“篡改”,倒是吻合了另类英雄的描写特征,却完全颠覆了原著中沈振新作为一名解放军优秀高级将领的美好形象。

  一些当年曾亲身参加涟水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的老同志,对《红日》中美化张灵甫、丑化沈振新的情节表现得非常气愤。演员表中李幼斌扮演的张灵甫排在了第一位,列在尤勇扮演的沈振新的前面,从这一排名中就不难看出张灵甫才是电视剧《红日》中的第一号男主角。

  长篇小说《红日》是一部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美好记忆的文学名著,改编者把它搬上荧屏,我想首先应该尊重原著,这就是要完整忠实地再现原著的情节和意境,当然,完整再现不等于要求达到“习字描红”的程度,但是,整个创作基调和主要人物的塑造要在改编原著应该遵守的创作“法度”之中,这才能体现原著的文学创作成就,因为重视对经过艺术实践证明了的文学名著改编,是提高影视创作的思想艺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毕竟改编不是创作,不应该强塞给许多不属于原著的内容,更不能打着“用今天的视角重新解读”的旗号,颠覆原著深刻的精神意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影片《红日》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或许无法充分展现小说的宏大叙述,但是,导演仍然通过浓缩了的镜头语言精炼地表达了原著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主题。原本期望35集电视剧《红日》能够以足够的容量完整地再现这部长篇小说的艺术魅力,遗憾的是新版《红日》并没有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

  自从《历史的天空》、《亮剑》、《狼毒花》等电视剧先后问世后,姜大牙、李云龙、常发式的另类英雄,成为军旅题材的一道独特的景观。另类英雄的出现是对“高大全”的一种审美颠覆;为英雄人物贴上“另类”的标签,与英雄人物“高大全”一样,同样走进了艺术趋同化的创作误区。在艺术责任的核心中,更有一种道德责任。另类英雄是一种个体现象,在军旅题材中成为一种创作风潮,似乎共产党领导的军人形象越鲁莽越好,越粗野越好,这种不良的创作倾向值得引起重视。红色经典改编走进了另类英雄的创作误区,任其发展,对青少年会产生一种审美误导。

  
(责任编辑:小锘)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沈振新 | 吴强 | 李云龙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