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刘嘉琦
香港导演、制片人陈可辛
昨日,一场由官方、资方、制片人、导演共同参与的“新热点·发现中国电影资本市场”论坛热闹展开。中影集团掌门人韩三平和著名导演、制片人陈可辛分别为了中国电影资本市场的明天献计献策。
韩三平:中国票房 可以增长到200亿元 “作为中影集团的掌门人,韩三平毫不怀疑中国市场需要大片。但在他看来,中国的电影市场更需要的是更加庞大的资本投入。“150亿到200亿人民币,这是我计算的中国电影市场需要的资本投入量。
而且我已经为这笔投资计划好了一个发展的蓝图。”透露一点内容,韩三平设想的主要是增加银幕数量。“目前中国还有350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票房为零,因为没有电影院。如果我们再增加100家电影院,增加5000块银幕数,我相信中国每年的票房可以增长到200亿元。”发言最后,韩三平对着台下众多风投的老板喊道:“电影不是事业单位,更不是慈善单位,这是一个可以赚钱的地方。所以,底下在座的各位老板们,"扎钱"吧!”
资方:投资电影风险大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总裁朱云来的观点可以说代表了资方的心声,“中国实际上是不缺钱的,别说是几百亿了,就是一两千亿也有的是,关键是电影这个行业比起我接触所有的其他行业来讲应该是一个最复杂的行业,投资过程很复杂,项目的风险比较大,这是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
陈可辛:大片应该控制成本 “制片人是我的职业,导演是我的兴趣。”拍完《投名状》后,陈可辛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因为就他个人而言,并不喜欢拍摄《投名状》这样大场面、大投入的动作片。然而从观众、从市场的角度而言,唯有这样强势的大片,才能够让各方买账,才能在华语甚至海外市场上赢得足够的投资回报。
“好像我们都离不开一条路,就是大片,现在我们的华语市场,60%以上都是大片赚回的票房。”作为导演自然不喜见这样的情况,但作为制片人,陈可辛非常清楚:“大片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发展趋势。我们如果不这样做,观众可能都留在家里了。”分析原因,陈可辛说:“第一,电影票价比较高。现在我们的票价和中国老百姓的收入不成正比。第二,十几年来全世界形成了一个在家看DVD的习惯,在中国可能更为严重。”
陈可辛认为,一则现在的大片应该控制成本。“去年几个电影拍得特别好,一是《集结号》,本身在中国就可以回收成本了。再是《大灌篮》和《长江七号》,他们的制作成本不高,在中国就是不可能做到100%回报,也会有70%。”
“第二个方面,应该就是媒体对观众的引导。中国的大片是依靠媒体的宣传,观众才接受。这是中国特色的大片环境。因为内地的明星制度还不是很强,很多大片能够出名,只是因为得到媒体的认定。我从来没有看过一个地方的媒体,会像中国媒体这样,用八个版报道一部电影。媒体有那么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中国特有的。”在陈可辛看来,媒体虽然不可能逆反观众,强迫他们看一些非大片电影,但至少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
(责任编辑:Da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