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娱乐新闻列表

张金平:我是如何拿到中国剧本最高奖的(图)

张金平

  他,非科班出身,两年前才开始创作剧本,却被全国各大电视台选用了100多部,今年初,更获得“夏衍杯”电影文学剧本最高奖。这个陕北青年有着怎么样的创作历程——

  2008年,他不满29岁。5年前,他是乡镇医院药房的一名药剂师。3年前,他是延安一家医院办公室普通一员。今年,他获得中国剧本最高奖——“夏衍杯”电影文学剧本奖第一名。

  在今年公布的第六届“夏衍杯”电影文学剧本奖获奖名单里,张金平这个从来没有被陕西文学界关注过的青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5部最高奖获奖作品的第一名,奖金10万元。
此次评奖的参赛作品共680部,仅15部作品入选,著名评论家李星感慨,“重金奖赏全国征集剧本,可想而知竞争多么激烈,他涉世不深,作品能通过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能通过那么多评委苛刻的眼睛,不容易啊!”

  没有经过专业编剧训练、抱着“试一试”态度投稿的张金平是如何一举拿到“夏衍杯”最高奖的呢?近日,几经周折后,记者终于采访到了这个话不多、总是拒绝采访的陕北青年。

  用两年时间,拿到中国剧本最高奖

  “夏衍杯”电影文学剧本最高奖——政府采购奖,是中宣部批准的,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家协会、夏衍文学会联合设置的中国电影剧本最高奖。第六届“夏衍杯”评选中,张金平的《一路上有你》、徐猛的《虚惊之喜》、王晨的《金色的草海》、苑彬的《祥和小院》、熊桂坊的《越狱倒计时》五部获奖,政府以每部10万元的价格进行采购。

  今年2月份,张金平所在的延安市宝塔区文联得知张金平获得“夏衍杯”电影文学剧本奖,因为对该奖项的“含金量”并不尽知,这一喜讯也就被“搁置”一旁。直到3月份,宝塔区文联到陕西省作协汇报工作时,将此上报省作协,作协秘书长王芳闻惊讶:“怎么获了这么大一个奖也不说一声?”人们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张金平拿了中国剧本界最高奖。

  于是,张金平这个名字也就浮出了陕西文坛的水面。自古陕北多文人,黄土高原的豪迈旷达孕育出陕北人的才情,而获奖前的张金平也不过是陕北众多底层文学爱好者之一,但他的故事和别人的却不太一样。

  张金平1979年11月生,1999年毕业于延安市卫生学校药剂班,中专毕业后他一直在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中心卫生院药房工作,说起这几年的工作,张金平说:“太忙了,只能抽空写写东西。”

  但这期间他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诗歌、散文和小说,在这样的文学才能表现出来时,2003年,他被调至宝塔区妇幼保健院办公室工作,负责对外宣传等,离开了他不喜欢的医学。

  这是不是离他的文学理想越来越近了?但张金平的回答有些意外:“看似越来越近,其实越来越远。”他说每天有写不完的工作材料,和他想要的文学不是一回事,写了3年工作材料,他的小说《黑山羊》也出版了,用张金平的话说,《黑山羊》的出版让不知道他的人知道了他,也给他带来了一次事业上的转折点——宝塔区文联调他到文联机关工作。

  2005年底,张金平正式变成一位文学工作者,但是用两年时间就拿到中国剧本最高奖,还是让人太意外。

  “奇迹”背后,他的得奖绝非“撞大运”

  “早上写剧本,下午写剧本,晚上还写剧本。”这是张金平对自己生活的概括。

  他并不认为获得“夏衍杯”电影文学剧本奖是“撞大运”,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大运可以撞上,他很“不谦虚”地说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他是怎么努力的?一整天都写剧本并不代表他就能有成绩,可是下面的一串数字会让很多人惊讶:

  2005年底开始创作剧本至今,张金平共创作并播出了栏目剧剧本近百部:陕西电视台“都市碎戏”、“百家碎戏”采用十多部;北京电视台“大城小事”采用十多部;广州电视台“真实故事”采用十多部;四川电视台“麻辣烫”、山西电视台“醋溜故事”、湖北、广西、湖南、广东、江西、辽宁、宁夏……几乎有栏目剧的电视台就能找到张金平的剧本。张金平告诉记者,他写剧本的“秘诀”是从报纸和电视上找素材,而且主要是社会新闻,并不仅仅靠生活积累。

  这样看来,他能获奖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意外了,但是能从全国600多部作品中脱颖而出,和很多名编剧竞争,并一举拿得最高奖,张金平的确显示了自己的实力。

  张金平说,他选择写剧本,除了剧本能更快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外,还有一个原因,剧本的稿费让他找到了比写散文和小说更多的成就感。“我如果想到一个故事,写成小说可能比较慢,但电视媒体很快,稿费会有几百元,钱看起来不多,但对比小说散文的稿费来说就很高了,感觉自己的努力被肯定,虽然有些东西不是金钱能衡量的,但金钱毕竟是一种衡量工具,总之,剧本能给你价值观上的肯定。”

  10万奖金,作为以后创作的经费

  记者问及10万元奖金他会用到什么地方时,他说要作为他创作的运转经费。

  “我要去采访。”张金平轻轻地说。说“采访”这个词时,他根本不像一个非新闻工作者那样觉得采访离他很遥远,似乎就是在说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原来,从开始创作剧本到现在,他的生活一直被分成两半,一半用来写剧本,一半用来出门采访。

  “我一周最少有两到三天在外面采访。”他说,“一些细节性的东西还是要出去问问乡亲们。”

  “现在很多人创作都是闭门造车,这也是一种方式,但是写电视剧不行,还是得出去。”他采访的对象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村里的农民,一类是民间艺术家,采访内容除了他需要了解的故事外,很多人的成长经历、生活转折的契机、动力等都是他想要了解的。

  “有很多故事是新闻上不能写的,但是可以写到剧本里。”张金平在这两年走访了很多地方,他说走过多少地方没有办法统计,花费也没有办法统计。

  成名成家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但是得奖后张金平很有压力,他一再给记者说:“不要报道我,我不想让太多人知道。”

  虽然很多人建议他转向小说,但他没有那么做。“我想暂时还不具备写小说的能力,如果有好的想法就写,我老觉得小说比较崇高,我是世俗的。现在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写剧本,很多人说这个想法不切实际,会吃亏,但我还是想尝试。”张金平说。

  本报记者 狄蕊红 文/图
(责任编辑:Michelle)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张金平 | 夏衍杯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