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聪演绎父亲珍爱之作 早报记者高剑平 实习生金桢海图 |
不变的黑色对襟中装、特制的雅马哈大钢琴———上海乐迷已在连续第四个春天与傅聪邂逅。昨晚,74岁的“钢琴诗人”脱下了标志性的黑手套,再次坐镇上海音乐厅,奏响肖邦、海顿、舒伯特等人的钢琴名曲。
与以往一样,整场音乐会,傅聪自始至终略微佝偻着身子,头随节拍不时晃动,口中时而念念有词。舞台灯光略显昏暗,钢琴的位置也相对较深,使钢琴家如冥想般陷入属于自己的世界。而一个多月前,傅雷先生的百岁诞辰刚刚过去,这场音乐会则又被添上了一层纪念先父的色彩。
完美:诗意献给傅雷
傅聪擅长通过细腻的细节、音色处理,营造出诗般的音乐境界。昨晚上半场的海顿《D大调奏鸣曲(HobXVI/33)》与《b小调奏鸣曲(HobXVI/32)》,一首轻快幽默,一首富于张力,傅聪演绎出超越古典主义的诗意。
两首肖邦晚期的夜曲更让人领略傅聪对肖邦的诗意阐释。在B大调夜曲里,傅聪从第一个和弦起便奏出傅雷的认识:“富有沉思默想的意味,亲切而温柔……结尾是一声长叹。”而E大调夜曲的尾声,则可听出其借以描述的欧阳修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种诗意的阐释在下半场的舒伯特《A大调奏鸣曲(D959)》中达到高潮。钢琴家极力在音乐中营造出一种诗境,在他看来就如陶渊明诗,“敏感得不得了,充满了对大自然、对整个宇宙的一种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昨晚傅聪所演奏的,多是其父傅雷珍爱的作品。在《傅雷家书》和其他文本中,随处可见傅氏父子关于这些音乐的独特解读。而傅聪的这场细节残缺却气质完美的诗意演奏,则被认为是遥寄给父亲在天之灵的最好礼物。
缺憾:曲目被迫更换
原先出现在节目单上的六首肖邦练习曲,傅聪已多年未曾公开演奏,加之本身技术难度高,成了此次独奏会的最大看点。然而,昨晚的音乐会上却没有出现它们的踪影,这让不少翘首以待的乐迷扑了个空。
促使傅聪更换曲目的,是困扰其多年的手疾。早报记者了解到,两个多月前,手疾就让傅聪头疼了一番。当时在杭州等地巡演的他为了坚持演出,不得不请体育教练为其按摩手指,并打上封闭。从一个月前的北京独奏会开始,傅聪就撤换了肖邦练习曲,代之以技术负担较轻的肖邦两首夜曲(作品62)以及莫扎特的《d小调幻想曲(K397)》,这也正是昨晚音乐会上的“新面孔”。
尽管更换了曲目,但在一些快速段落中,仍可明显听出老人苦苦支撑的吃力。然而,技术上的瑕疵并不能阻挡傅聪呈现出近乎诗意和近乎完美的音乐气质。
(早报记者 安婧 实习生 朱珉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