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艺术片”身上永远的痛。
“赫尔莫海兹”本就是“老年痴呆”,可拍“艺术片”的人似乎就成心想把自己的片子弄得诡异或者玄虚,然后在电影院里闷死一群人,再然后在电影院外气疯另一群人。
其实这样的“艺术片”,本名应该叫“烂片”或“拧巴片”。
可或许是戛纳影展作为艺术片的风向标太过招摇明显。
所以愈来愈多靠“艺术”为生的混子和投机分子在戛纳城中晃悠。
同时,肯花钱买他们这些垃圾的电影商人却越来越少。
这就给戛纳影展潜伏下一个必然会发作的隐疾,而到了今年则集中爆发。
其实,戛纳影展即使是风向标,也是属于“李逵”的。
而非“李鬼”。
“以艺术的名义”成为棕榈海滩上最大的谎言。
大家都生活在这个由电影和电影展销会背后错综利益组成的巨大圈套中。
因此谁也不想戳破这个秘密。
电影节风光红毯和“戛纳国际展览中心”的区别
对艺术片的推崇和交易曾是戛纳的旗帜。也是它比本性传统的威尼斯更显活跃的原因。
但现在,戛纳和威尼斯同时沦为国际明星和渴望成为国际明星的艺人展示自己和拼比斗秀的舞台。通俗点说,这两个A类电影节现在承担更多的,是艺人们的宣传,而非商人们的推手。
现在世界上最为活跃的电影交易市场,在多伦多。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说到这儿,不知下面的“兴衰公式”对戛纳来说是否合理:是艺术片让戛纳走向了被电影人尊重的道路——因为这份尊敬,全球的影人和媒体云集——而这一切又被想宣传的艺人和想蒙事的投机分子所利用——平庸但“装逼”之作蜂拥——引发判断力上的老年痴呆——彻底衰落(或者改变之后的中兴)。
其实市场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以前来淘古玩的人,或许只是为了纯粹的兴趣,但那时这里确实有好玩意儿,一旦“意外得宝”的故事被广泛颂扬,接下来的故事,很可能就是人流如织但赝品云集了……
可以说,正是每年送去戛纳的那一摞摞以“艺术名义”拼凑出来的“平庸录像带”,成为“戛纳患病”的元凶与罪魁!
坐落于戛纳海滩边最显著位置的电影宫,一年到头开着各种各样的“展会”。
叫它“戛纳国际展览中心”一点也不为过。
可如果“戛纳国展”里仅剩下或“星光熠熠”或“星光黯淡”的红毯,而失却了它真正“汇通天下”的迷人风采,那电影节何必要连开十天呢?像奥斯卡一样直接颁个奖拉倒,或者,直接把它改成以“看无聊录像带如何拧巴死人”为特色招牌的戏院。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