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问我很多问题,关于我的音乐,我的童年,关于我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搭建桥梁的努力。对我来说,要回答这些问题,最容易的方式还是讲述我的故事。”
昨日,适逢母亲节,被称为天才钢琴家的郎朗从俄罗斯飞回了北京,这天,郎朗的自传《郎朗,千里之行:我的故事》在北京举行新书发布会和琴迷读者见面会,郎朗的爸爸妈妈很难得和儿子一起出现在媒体面前。
戴着墨镜很酷的爸爸,温柔大方的妈妈,风度翩翩的儿子,一家三口看起来是那么的甜蜜和幸福,郎朗搂着爸爸妈妈的时候,就是一个开心的26岁大男孩,人们几乎就要忘却了他就是那个征服世界的钢琴家。这天,郎朗患了严重的感冒,但是他还是忍着嗓子的疼痛,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当讲到少年学琴的经历时,郎朗很是兴奋,仿佛那比钢琴大师的故事更有趣。
出书是对人生的一次思考 平均每个星期都会在不同国家演出的郎朗,几乎过着超人和飞人的生活,如今竟然出了一本自传,很多人要问,“你有时间写书吗?”对于一个钢琴演奏者的成功,郎朗表示,30%的天分,30%的勤奋,30%的机遇,一个都不能少,而这些在郎朗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剩下的10%如果加在一方面,那么就是勤奋。这本自传得以问世大抵也是由于他的勤奋,勤于思考和行动,“我基本过着一个旅行家的生活,但是却没有时间去欣赏和思考,时间久了,我发现当人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时最可怕,于是只要有空我就会思考我的人生,然后我把它记录下来,渐渐有了一本书。这次出自传似乎比出专辑更有意义,因为它是对我人生的一次重要思考。”
一个80后的毛头小子,人生刚刚开始多久,但是郎朗却推出了首部自传,有人又要说,“你够分量吗?”郎朗对此的解释很有时代特点,“我觉得80后有一个特点,也是他们的优点,就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做,我写书就是这样。而且在我的书里,有很多不好的例子,涉及到的人可能会不高兴,但那就是事实。”
“魔鬼”父亲和“激进”男孩的对决 “我的成功不是我个人的成功,而是我整个家庭的成功。”郎朗这句话并不是在恭维谁,却是对他家庭生活的最真实表述。母亲远离儿子和丈夫独自一人在沈阳工作,为了支付父子二人在北京的生活;父亲放弃了稳定的工作,陪着儿子在钢琴路上苦苦求学;儿子来到陌生的城市,忍受着枯燥乏味疯狂练琴,那年他九岁。一个家庭确实失去了很多才换来了今天的成绩,这的确是集体的一次胜利。
对郎朗来说,在北京的那段学琴的日子是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郎朗形容那时的父亲是雕塑的脸,钢铁的心,“在沈阳时父亲也很严格,但是还算讲道理,到了北京,他就变得不讲道理了,很疯狂。”生活对这对本不富裕的父子来说已经捉襟见肘,郎朗的求学路却十分不顺利,被郎朗形容为坏脾气的教授竟然将郎朗赶出了自己的琴房。一个顶着巨大压力严厉的父亲,和一个很激进的儿子碰到一起,一定会发生很激烈的事情,父亲终于爆发了,他要求郎朗要么吃掉自己手中的一把药片,要么从楼上跳下去,郎朗第一次感到了钢琴如此可怕,和父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执。事件以郎朗要毁了自己的手而告终,父亲泪流满面地抢救了儿子的手,这之后是一段对立和冷战。郎朗说到这些事时用了轻松的口吻,毕竟没有父亲就没有郎朗的今天,他对于父亲还是很感激,但是父亲却选择了逃避,他表示基本不记得这些往事了,记者没有追问,大家明白这对父亲而言一定比郎朗更痛苦。
献给母亲最好的礼物 郎朗的母亲是个典型的温柔又隐忍的女子,她基本顺从了父亲的意见,忍受着离子之痛,在沈阳苦苦打拼维持父子在北京的生计。妈妈总是过许久才能到北京探望儿子,听说了爸爸的过激行为,她也会伤心哭泣,唠叨几句。妈妈抱怨不该让儿子吃那样的苦,但妈妈还是善良地表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爸爸更心切一些。父亲对郎朗的最大惩罚,就是不准妈妈来北京,其实这也是对妈妈的惩罚,在父亲眼里,练琴才是全家最重要的事,在郎朗的记忆里,就连过年也得等练完琴才能吃年夜饭。郎朗曾说,“有个庙的话,到庙里练琴更好。”新书发布会这天,是母亲节,朗朗说,自己永远最爱妈妈,这本自传是送给妈妈最好的节日礼物。
征服世界的大男孩 2002年郎朗成为首位获得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的艺术家,该奖项是为职业艺术家而设立,而郎朗是世界第一位享此殊荣的职业音乐家。他被《华尔街日报》和美国《people》杂志评选为“将影响世界的20位青少年”之一。郎朗已经成为征服世界的钢琴艺术家,但是回到家中的他,在父母身边更像一个大男孩,他也喜欢上网,玩玩游戏,他说自己最大的享受就是可以在生病时不用工作,而这次回北京在可以家里住上一个星期,郎朗就已经很开心了,他说一定让妈妈多做点韭菜盒子吃。
奥运来临之际,郎朗还成为了火炬手,而且有消息说他会在开幕式上演奏一曲,记者问及此事,郎朗刚要开口说话,却被助理拦住了,“奥运会的事还是不要透露了,因为一切还没最后确定。”大男孩郎朗笑笑说:“期待就好。”
(责任编辑:小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