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创芭蕾诗剧《光》近日在八一礼堂演出。这部从东方美学“天人合一”的高度,用“意念 篇章”的结构形式,将各个时代人们对真善美、理想、信仰的追求,即对“光”的追求融为一体的“中国式芭蕾”,赢得观众的一片掌声。
舒均均是中央芭团国家一级编导。由她编导的大型芭蕾舞剧《觅光》三部曲曾获文化部通报嘉奖。她编导的双人舞《黄河》、独幕三场芭蕾舞剧《蓝花花》都在国内外荣获大奖。她担任总编导的大型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入选国家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她受文化部委派为阿尔及利亚芭蕾舞剧院编导了芭蕾舞剧《永恒之火》,赢得盛赞。去年,他为天芭排演了大型芭蕾诗剧《光》。
上世纪80年代,舒均均曾推出过《觅光》三部曲,那么在时隔20多年后的今天,为什么又要推出《光》五部曲呢?舒均均说:“《觅光》三部曲初次上演时以独特新颖的舞蹈语汇和前卫的形式及内容引起了巨大反响。如今时过境迁,人们的文化欣赏层次和理念有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将原有的《觅光》三部曲加上《梁祝》、《蓝花花》后构成《光》五部曲重新上演,因为这部作品的主题是永恒的,永远不会过时,并有成为这个时代标志性作品的基础。”
舒均均谈到了《光》的创作思路。她说,《黄河》代表上一代中国人承受的苦难和对理想的追求,《人生》是反映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状态,《宇宙》则把这个主题延展到了未来。最新加入的《梁祝》、《蓝花花》是两个爱情故事,时间跨度更加深远。因此《光》其实是对中国人人生状态的高度概括,代表了他们这一代人的思考。在艺术上《光》追求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效果。如《黄河》双人舞中的男女二人,在舞蹈中既像人又像水;《梁祝》中舞台上出现的树木,随着四季和男女主人公心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艺术元素与芭蕾舞完美融合,使《光》五部曲具有了诗的风采,也完成了从芭蕾舞剧到诗剧的一次精彩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