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团的“维也纳爱乐”标签体现得尤为明显 |
“错过了爱乐弦乐独奏家,就好比错过了整支维也纳爱乐乐团。”奥地利《福拉贝格新闻报》这样赞美维也纳爱乐弦乐独奏家乐团。日前,这支由11名乐手组成的室内乐团在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了其第二次访沪音乐会。而他们带来的,也不仅是维也纳风味的音乐。
当晚演出的上半场,乐团演奏了莫扎特的《D大调嬉游曲》、罗西尼《G大调弦乐奏鸣曲》,并由两位小提琴首席担纲独奏,演奏了巴赫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乐团的表现“典雅、细腻,具有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风范”。
加演环节,演奏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飞奔快速波尔卡》时,乐手们和着节拍在重音处集体跺脚;演奏约瑟夫·施特劳斯的《拨弦波尔卡》时,大腹便便的低音提琴手时而走到乐队前击打奥地利特色的木琴,时而以低音提琴击打地面,并以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同其他乐手相互揶揄。这些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常见的噱头,使乐团的“维也纳爱乐”标签体现得尤为明显。
除维也纳式的音乐外,维也纳爱乐弦乐家乐团带来的还有可借鉴的模式。像“爱乐弦乐独奏家”这样由交响乐团乐手组成并长期建制的室内乐团在国外相当普遍,而这正是国内缺乏的演出形式。
“交响乐团的乐手们如果能演好室内乐,对于大乐队的演出会很有帮助。”乐评家任海杰说。室内乐讲究精细的配合,每个人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可能滥竽充数。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都拥有细腻的配合,这与平时严格的室内乐训练密不可分。
相比之下,国内乐团明显落在后面。除有时为某一场音乐会临时拼凑的室内乐组合外,长期稳定的室内乐组合或乐团凤毛麟角。当晚观看演出的业界同行一致认为,“这种情况应当有所改变,而‘维也纳爱乐弦乐独奏家’这样的形式,值得国内效仿。”(记者 安婧实 习生 朱珉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