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几年的荧屏文化讲坛热,不仅催生了一批“学术明星”,也带火了全国20余个电视讲坛。不过,一位学者这边文化讲坛刚说完历史,那厢人文讲堂又说开了人物。这样的“兼职”现象也令不少观众发出疑问,荧屏讲坛到哪里去找更多新的“坛主”?
“学者资源匮乏”
央视的《百家讲坛》、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北京卫视的《中华文明大讲堂》、湖南卫视的《湖湘讲堂》。
与此同时,荧屏文化讲坛也捧红了一批“明星学者”。阎崇年、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纪连海等学者,通过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的荧屏解读,不仅迅速走红,他们的相关著作也屡次登上畅销书榜。
不过,通过荧屏开讲走红之后,有的“明星学者”一如娱乐明星那样奔走于各讲坛之间,保持着高曝光率——往往这边文化讲坛刚说完历史,那厢人文讲堂又说开了人物。所涉及的内容,虽有主讲学者的跨领域研究和换角度解读,却难以跳出其“术业专攻”的范畴。熟面孔学者的反复出现,在赢得掌声之余,也引出了电视讲坛“学者资源匮乏”的忧虑。曾有人不无忧虑地指出,于丹第三次讲的还是《论语》,刘心武二度登台还是解密《红楼梦》,易中天也正在酝酿第三次回归。“四大名著,唐诗宋词,正史野史,该讲的几乎都讲到了,还能讲什么呢?”
坛主理应多样
“每年260期节目,需要学者10余位。”上海纪实频道《文化中国》制片人余永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熟悉面孔”、“熟悉话题”云集荧屏,只是电视讲坛成长阶段的现象。“电视讲坛见诸荧屏,的确需要知名度高、观众脸熟的‘学术明星’打出节目的品牌,但是,不能仅仅依赖现有的热门学者。要维持一个电视讲坛的品牌,各学科学者的加盟,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才是根本。”
而针对学者借助荧屏讲坛渐渐明星化,《百家讲坛》的制片万卫此前也在回应中总结了挑选主讲人的“三维”标准。“学术根基是根本;其次要掌握电视化的语言方式;第三,主讲人还要有一定的演讲魅力。”近期周汝昌先生做客《百家讲坛》,老人平易近人、幽默睿智的“闲聊”赢得无数观众的赞许。这恰恰说明不借助花哨的形式,没有惊世骇俗的“颠覆性观点”,蕴含文化信息和做人的哲理,是节目得到观众欢迎的关键。
“选题其实并不缺乏,主讲也并不难寻。”在赶赴南京、北京和当地大学学者接触之后,《文化中国》计划建立自己的“主讲库”。和学者接触后,感触颇深的余永锦表示,荧屏讲坛完全可以拓宽思路,“不用抱着经典话题不放手,内容广了,能选择的主讲人自然多了。”在历史人物、诗词典章、古文名著之外,新内容和“新坛主”登上荧屏讲坛,不仅能跳出了“熟面孔、熟内容”的窘境,贴近百姓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也可以真正帮助荧屏讲坛成为“百家”的讲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