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迷手持康乃馨与周柏春遗像为周柏春送行 早报记者 高剑平 实习生 顾仁杰 金桢海 图 |
谢晋等文艺界人士送别周柏春 |
“高山仰止有底蕴幽默,松柏延绵无穷尽春色”,在洁白的百合丛中,一代滑稽戏大师周柏春安详地睡着了,他带走了他那经典的“冷面”,但留下的却是永远的笑声。昨天,滑稽戏泰斗周柏春的追悼会在龙华殡仪馆举行,数千名群众自发赶到现场,手持黄色康乃馨为周老送上最后一程。
姜昆等文艺界人士送别周柏春 |
如同马季的去世一样,周柏春的去世,也意味着滑稽戏一个时代的终结———早在周柏春生前,滑稽戏其实就已掩饰不住其背后的尴尬,而在周柏春以后,滑稽戏又能走向何方?
自发赶到龙华殡仪馆为周柏春送行的群众 |
现场
昨天的上海天气阴沉,龙华殡仪馆内也气氛凝重,一代滑稽大师周柏春的追悼会下午在此举行。3000多名群众自发赶到现场,为老人送上最后一程。曲艺界、戏剧界和文化界的众多知名人士都送来了花圈,并赶来吊唁。中国曲协主席姜昆在上海曲协主席王汝刚的陪同下,也出现在现场,向一代大师表示了自己的悼念和敬意。
昨天的追悼会原定在下午3点举行,但从2点开始,殡仪馆大厅口就已经人潮涌动,从一楼的人群中挤上去二楼电梯,就已经不是易事,而要从二楼的大堂进入正厅内,更需要经过层层堵截。
2点半,追悼会正式开始,大约600多位周柏春生前的挚亲友好聚在大厅,为他送行。周柏春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接受大家的默哀和鞠躬。而此时,大厅门外的群众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很多人甚至难掩激动之情。
追悼会结束之后,等候多时的群众得以进入场内,他们中大多是热爱周柏春的滑稽戏观众,大家有序地围着遗体缓行,目送老人静静地离开。他们中有的从中午就已经等在门口。记者在门口看到,很多老观众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一起回忆当年看周柏春演出的情景。一位戏迷说:“前几天从报纸上得知周老去世的消息,很喜欢听他的戏,听了这么多年,今天无论如何也来送他最后一程。”有几位戏迷激动地对记者表示:“像周柏春这样的老艺术家现在已经没有了,他这么平和、这么可亲,见了我们还会点头致意,现在的年轻演员,不仅要学他的艺术,更要学老一辈艺术家的为人。”
追忆
南方曲艺界少了一面旗帜
姜昆(中国曲协主席,著名相声演员)
周柏春先生的去世,不仅是上海和南方曲艺界的损失,也是整个中国曲艺界的损失,他对整个中国曲艺界的贡献实在太大了。我们中国曲协曾经颁给他终生成就奖,当时我们就觉得,南方曲艺界应该有一面旗帜,周柏春老师是当之无愧的。我当时就和周老师讲,这个奖不是党和政府颁给你的,而是你应该得的。所以,今天,对于一代大师的去世,我感到非常非常的悲痛。
周老师是一位非常儒雅的人,身上没有任何旧时代艺人的气息,这些都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对年轻人非常好,我到他家做客,他会很热情招待我吃西瓜。
和他合作《一千零一天》的温暖
严顺开(著名滑稽演员)
周柏春为滑稽戏奋斗了终生,所以才会有我们上海滑稽剧团的今天,真的是非常了不起。他的去世,对我们这个剧种的损失很大,我觉得非常悲痛。
当年我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在黄佐临的推荐下来到滑稽剧团。当时就是周柏春、姚慕双老师带的我。当时我和周老师合作的第一个戏是《一千零一天》,当时合作的感觉很温暖。因为我之前学的是话剧表演,对滑稽戏一点都不懂,周老师就一直给我做思想工作,而且身教言传,让我在表演上学了很多东西。我演一个小戏,他和姚老师都会在侧幕看十几天。
不吃老本不断创新
吴双艺(双字辈滑稽演员)
我们双字辈是姚周两位老师一手教起来的。我和周老师至少相识了60年,认识他的时候我们都很年轻,当时我20岁,周老师25岁,在一起已经足足有半个多世纪。他对人非常和蔼可亲,这是大家的共识。而对于他的艺术,我就是要说八个字:不吃老本,不断创新。
反思
表面的繁荣背后的尴尬
如同马季的去世一样,很多人说,周柏春的去世,意味着滑稽界一个时代的终结。毫无疑问,周柏春和姚慕双是滑稽戏历史上最黄金的搭档,他们的艺术成就,对于独角戏、对于滑稽戏,有着无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但事实上,任何一门艺术,都有着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和兴衰规律。历史上,不会因为一个人,就改变了一个剧种的命运,更不会决定这门艺术的生死。
周柏春作为一代滑稽大家,甚至是泰斗级的人物,他的辞世,对滑稽界无疑损失巨大。然而,滑稽界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早在周柏春去世时就已经存在,也并不会因为他的离去有些改变。我们在这个时刻关注滑稽戏,关注这个上海特有的本土艺术的前途命运,只是希望在周柏春这面大旗倒下之后,能有更多的人可以举起新的大旗。让滑稽艺术能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表面:保证收视率的工具
今天的滑稽戏,处在一个很特别的历史阶段。很难判断它究竟是繁荣,还是萧条。因为在现在的上海,只要是个有点小名气的滑稽演员,就会被大众了解,至少,混个脸熟,决不是问题。
这个现象很大程度都是因为电视媒体巨大的影响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滑稽演员以各种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从《红茶坊》、《老娘舅》、《开心公寓》这样的情景喜剧,到各类综艺秀的小品表演和主持,甚至各种搞笑片里,都可以看见滑稽演员的身影。至少,背靠着电视这棵“大树”,滑稽戏有了传播普及的捷径良机,对于滑稽演员而言,不仅收入有了保证,要扬名,也变得轻而易举。
由于滑稽戏通俗并且贴近生活的特点,因此一直以来深得普通市民的喜爱。随着电视媒体的普及和竞争化,滑稽戏越来越成为电视台保证收视率的工具,善于“噱头”的滑稽演员更成为各大节目制作编导的一件“法宝”。为了博取眼球,很多滑稽演员不惜在电视里洒狗血,甚至常常露乖卖丑。也因此,尽管批判滑稽戏“层次低”的骂声始终不绝,但滑稽戏在电视媒体上的出镜率却日益见长,活跃非常。
背后:演出萎缩和质量滑坡
然而,表面的繁荣掩饰不了背后的尴尬和隐忧。据滑稽界人士透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戏曲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时候,滑稽艺术依旧能够独领风骚,每年演出300场甚至500场都不是问题。但到了今天,一个滑稽剧团一年要演满100场,听上去已经相当不错,这其中还包括大大小小进社区的演出。
舞台演出的萎缩并不是最大的尴尬。滑稽艺术质量的滑坡才是最让人担心的问题。滑稽界演员自己也都表示,电视台和综艺演出的任务繁多,每天为这些事情疲于奔命还来不及,根本没有时间钻研舞台上的艺术。常常是白天录好电视节目,跑好场子,晚上就赶到剧场演出。大部分滑稽演员,都已成为电视节目的附庸,对于他们而言,舞台演出已经变成了一个过场,一次客串,并不是事业的重心。他们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情景剧、搞笑片、综艺秀上,因为在那片天地,不仅钱来得更快,名也出得更易。
对于观众来说,不再愿意走进剧场看滑稽戏的原因,除了经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剧场里的滑稽戏不再可笑了。很多老观众感慨,当年《72家房客》、《满园春色》这样的作品现在再也出不来了。而滑稽界人士自己也透露,除了年轻一代演员功力不到家,编剧导演不够好也是滑稽艺术滑坡的原因之一。新作出现缓慢,套路陈旧,好的新创作品确实很少。以至于有的剧团常常演一部新作就扔一部,根本留不下来。(早报记者 潘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