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拙文《四大节日 两位神祗 ——<长生殿>民俗文化管窥之一》的最后写过:洪升对节日习俗与民间俗神“有这么生动的描写,这么成功的塑造,足以证明他不是个脱离民众的人。” 本论文即捡拾此旧文的最后一句作首句,写个续篇,管窥之二。
洪升洪昉思先生是一位重视民间生活文化、具有足够民俗文化素养的艺术家。他的这一文化素养与他的精英文化素质结合,令他创作了举世无双、空前绝后的戏曲佳作《长生殿》。他的民间性素养同样表现在对李杨情缘的书写上。因此,诞生于他笔下的李杨这一对情侣,也吃醋也怨恨,也拌嘴也争吵,也赔罪也求饶,像人世间所有的小夫妻们一样过日子,好时好恼时恼、恩时恩怨时怨的。我在前揭论文中说过:“李杨爱情是帝妃爱情。帝妃故事是贵族故事。对贵族故事的打量研究,自然容易忽视其民俗文化的底蕴。其实在文艺中,特别是民间文艺中,李杨早已只剩帝妃的‘外壳’,而被填入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内容,早已偶像化、神圣化,成为民间俗信的对象。” 《长生殿》是李杨爱情故事的集大成者,融合了许多民间文艺的元素和民间的价值观念,所以这对舞台上的帝妃夫妻,雅俗共赏,观众喜闻乐见,三百余年百演不衰,直至21世纪的今天,还会因为上海昆剧团的07版全本《长生殿》,引发罕见的昆曲热和李杨爱情热。
民俗学家陈勤建先生早已发现文艺创作中的民俗基因,呼吁“文艺研究民俗视角的开拓” 。如同笔者近年的系列论文一样,本论文亦是对这一主张的响应与实践。
一、 “牢扣同心结合欢”——定情
《长生殿》第二出,既名“定情”。生扮唐明皇上场唱【大石引子•东风第一枝】,表太平盛世帝王的心态和理想:“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引出浴后美人杨贵妃,李杨对唱了四首【大石过曲•念奴娇序】,皆以“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为合唱,表明两人的情深意长,欲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决心。合唱部分李杨与身边宫女太监一同唱,相当于民间婚俗中的“婚礼歌”。
李杨携手并肩,行向西宫,走进他俩的洞房花烛夜之前,有一个简短的定情仪式:
[生]朕与妃子偕老之盟,今夕伊始。[袖出钗、盒介]特携得金钗、钿盒在此,与卿定情。【越调近词•绵搭絮】[生]这金钗、钿盒,百宝翠花攒。我紧护怀中,珍重奇擎有万般。今夜把这钗呵,与你助云盘,斜插双鸾;这盒呵,早晚深藏锦袖,密裹香纨。愿似他并翅交飞,牢扣同心结合欢。[付旦介,旦接钗、盒谢介]
【前腔】[换头]谢金钗、钿盒赐予奉君欢。只恐寒姿,消不得天家雨露团。[作背看介]恰偷观,凤翥龙蟠,爱杀这双头旖旎,两扇团圞。惟愿取情似坚金,钗不单分盒永完。
这段情节,基本上尊重陈鸿《长恨歌传》里的描写:“进见之日,奏霓裳羽衣曲以导之;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 剧情只是将“霓裳羽衣曲”移后了。
在中国人的婚俗中,定情需要借助物质形式,名曰“定情物”或“定情信物”。此物最为当事人看重,就像陈鸿所谓“授金钗、钿合以固之”,物以“定”为名,借以“固”情,意欲取“信”于对方,这就是定情信物的效用。恋人们赠送信物,不但寄情于物,还以此作为自己忠诚于爱情的凭证。
人们是很重视定情物之有无的。唐代小说《莺莺传》里莺莺抵挡不住张生的情爱攻势,“自荐”了“枕席”,“佳期”之翌日早晨悲啼不已,就是因为:“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她觉得她与张生的爱情之所以不牢靠,缺少定情之物是一个重要原因。两人离别之后,张生给莺莺寄过一信,同时寄上发油(“惠花胜”)一盒和口红(“口脂”)五寸,显然不是定情物,莺莺给张生回寄的东西里,有“玉环一枚”,饱含了丰富的情感信号。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这时的崔张爱情已经衰落。
人们在定情信物的选择上也很有讲究。定情物首先要选择坚硬、牢固的东西充当,形式又须是有隐喻性的,隐喻吉利美好、成双成对的意思。李杨的爱情信物金钗,其质地为金,取其坚硬,蕴含“情似坚金”;钗又是成双的,制作成飞鸾的形状,正好是“在天愿为比翼鸟”的寓意。钿合,由盒身与盒盖组成,“两扇团圞”,“牢扣同心结合欢”的“扣”,正指盒身与盒盖的紧“扣”,更是男女和合的好喻意。崔莺莺向张生所赠玉环,“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所以古今信物中,常见圆形物,环形物,环佩,戒指,圆盒,成了示爱的形式,定情的符号。洪升说自己的《长生殿》剧“专写钗盒情缘”,“钗盒”作为定冠词修饰“情缘”,组成了固定搭配,钗盒在这里亦符号化了。如果说爱情也有品牌,那么李杨爱情的品牌就是“钗盒”。
李杨爱情故事自她诞生之日起,就有钗盒的身影,《长生殿》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李杨的钗盒情定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男女定情送信物在中国十分普遍,连帝妃之恋也不能免俗。穷人有穷人的送法,富人有富人的选择。中国民歌里有许多歌颂定情物的篇章。明清小曲中,名《素帕》、《汗巾儿本是丝织就》、《绣荷包》一类,即表现了这样的赠送情物的恋俗。有一首【湖广调】《绣荷包》第二段这样写道:“我为情人才把荷包绣,快快的给他罢哟,喝喝咳咳,方算把情留,快快的给他罢哟,喝喝咳咳,方算把情留。” 其第一段描写“姐”对情哥哥的千叮咛万嘱咐“莫要忘了咱”,可总觉得不牢靠,保不定他不当耳边风,于是赶紧绣了个荷包,“方算把情留”,愿他以后能够见物如见人,见物能思情。
人们看重定情物,所以对毁坏情物也看得很严重。【劈破玉】《汗巾儿》就写了这样一幕:“汗巾儿汗巾儿谁人扯破?快快说快快说不要瞒我!若还不说,就有天大的祸。汗巾儿虽然小,汗巾儿情意多,作践我的汗巾儿,如同作践我!” 毁坏定情物,无疑就是对爱情的践踏,更可怕的是,不知道毁坏者是眼面前的这个男人呢,还是另有“第三者”?所以让女子气急败坏。黛玉和宝玉怄气,也用剪子剪坏过她绣到一半的荷包,之后两人又痛心疾首。毕竟,定情物的毁坏,不是好兆头。
除了《长生殿》,还有不少爱情剧作,围绕着定情物展开剧情、塑造人物,如《刘文龙菱花镜》里的菱花镜,《王月娘月下留鞋》里的绣鞋,《朱文鬼赠太平钱》里的定情物是鬼女所赠。关汉卿《玉镜台》写一对老夫少妻的婚姻生活,玉镜台是他们的定情物。南戏《荆钗记》里王十朋初穷困,只得将木制的荆钗作为定情物送给钱玉莲。汤显祖《紫钗记》里,李益拾了霍小玉的紫玉钗,后来作了两人的定情物。孔尚任《桃花扇》中的那柄与全剧相始终的宫扇,是侯(方域)李(香君)爱情的凭证。现代戏剧《罗汉钱》,表现乡村老百姓的感情生活,男赠女的定情物罗汉钱,和女赠男的定情物小方戒,见证了小飞蛾、艾艾母女两人的爱情两重天。定情信物在爱情中举足轻重,所以多为作者拿来做了剧名或者剧名的一部分。
定情时的恋人,大概都以为自己的爱情是“定”了的,最牢固的,不料,爱来得快去得也快。李杨这对帝妃情侣,在他们今后的日子里,凡有金钗钿合这两件定情物再度出面,多是大好而不妙的时候。
所以《长生殿》,特别是上半本的剧情,其实是定情、定情、再定情。一再努力定情而情难定,正是李杨的难题,也是天底下男人女人共同的难题。
二、 “一场乐事陡成乖”——怄气
中国文艺的爱情作品,多表现婚姻前或者婚姻外的爱情,表现婚姻里的爱情生活非常少见,故而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显得难能可贵,称誉很多。戏曲的情况亦复如此。《西厢记》、《牡丹亭》都演述到婚姻就戛然而止。《长生殿》可谓把《西厢记》、《牡丹亭》的终点作为了始点,“专写钗盒情缘”既专写婚姻内的夫妻情缘。当然,这一对夫妻不是一般的夫妻,是帝妃,是贵族,似乎缺少普遍意义。但是,戏剧向观众展示的,却大量的是世常化的夫妻生活画面。比如“吃醋”。
《定情》之后,写李杨爱情生活的,有第四出《春睡》。艳词浓语,极写杨贵妃作为“睡美人”的种种美处。紧接着,爱情纠葛就来了。杨贵妃吃了两次大“醋”,一次为虢国夫人,一次为梅妃。
第五出名《禊游》,以三月三上巳之节为背景。上巳自古行祓禊,故名“禊游”。“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行过处,辨不出紫陌红尘。”暮春景象,一片大好春光,人也春光满面:“纷纭,绣幕雕轩,珠绕翠围,争妍夺俊。氤氲,兰麝逐风来,衣彩佩光遥认。” (【夜行船序】)。真可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语)
高力士上场云:“今乃三月三日,万岁爷与贵妃娘娘游幸曲江,命咱召杨丞相并秦、韩、虢国夫人,一同随驾。”安禄山随之而来:“今乃三月三日,皇上与贵妃游幸曲江,三国夫人随驾,倾城士女,无不往观。” 村妇、丑女、舍人、卖花娘子四个出场人物,代表了一般老百姓在这一天的狂欢。三月三上巳节自古就是个两性放纵的日子,但唐明皇与虢国夫人的调情却让杨贵妃吃上了醋。《禊游》最后,李隆基将虢国夫人带进宫去上宴,到下一出《旁讶》,念奴和永新给带来的消息已经是:杨贵妃提前一天回宫,也不留姐姐虢国夫人多住些日子,“万岁爷今日才回,圣情十分不悦”,两个人还真的闹起别扭来了。
洪升的剧笔,非同寻常,就这么两次吃醋,也写得决不相同,后面的“夜怨”、“絮阁”是正面写,连出名也紧扣杨妃,紧扣嫉妒;而这里的吃虢国的醋,却是侧面写,写宫女太监眼中的李杨别扭(《旁讶》),以虢国夫人的矛盾心理来反衬李杨的深情(《幸恩》)。
杨女嫉妒万分,大发醋意,结果弄得龙颜大怒,被谪出宫去。剧情进入《献发》出,侧面写吃醋,正面写后悔。“未定惊魂,渍愁妆满面啼痕”,“君恩如水付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她也是后怕的。两个相爱的人“僵”在那里。幸好高力士懂得男女之心,及时传达万岁爷“似有悔心”的信息;幸好杨玉环也已后悔,见好就收,剪下青丝一缕,请高力士带进宫去,就“说妾罪该万死,此生此世,不能再睹天颜!谨献此发,以表依恋!”这话说得多么聪明得体、多么富有感情!“罪该万死”只能由“妾”说,只能由“妾”先说。
一缕头发可以作为代言、传递情愫,与中国人的重视头发关系密切。《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那是把头发和皮肤、身体放在一个等级上等量齐观的。所以有曹操可以“割发代首”之事。头发更与男女的成长、婚姻有关。古代男子成人要“束发”行“冠礼”,女子成人曰“及笄”行“笄礼”,发型的变化正是可以婚配的标志。中国民间还把初结合而成的夫妻叫“结发夫妻”,还有行“结发礼”的,也是头发与情感相联系之一例。
国人珍视头发,所以有一头好发是值得骄傲的事,称作“美发”或“秀发”。史书上记有许多“美发”以及以发易酒、易书、易衣的故事。《列女传》记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学书,家里穷困,“其妻贞义,截发以供其费。” 靠妻子卖头发就能够维持家用,看来当时的头发够值钱的。这故事与戏曲《琵琶记》里的赵五娘有点相似,只是赵五娘是“祝发买葬”,卖发所得用于埋葬公婆。妻子将头发卖掉帮助丈夫,这里面自然有爱的成分。
在中国民间的传统里,用自己的头发作定情信物送给情人,也很多见,所以《婚姻家庭大辞典》“定情信物”条云:“中国古代,一把香扇、一只玉簪、一缕青丝等,都可以成为相爱的标志。” 晴雯临终前赠宝玉一截指甲,也是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献发有一样的意义。1949年大陆解放,一士兵不得已跟部队去台湾,他新婚妻子剪去长发辫,一根送给爱人收藏,几十年后,老兵才有机会回家乡,当两位老人把一双乌黑发辫放在一处,各自看着对方的苍苍白发时,泣不成声,周围与电视机前看新闻的观众,也一片唏嘘。
美发是美人的一个美处,且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头发长在人的头上,是首先印入人眼帘的部位,头发的好坏重要,关系到给人的第一印象,现代人际交往学上讲究“首印效果”。《史记》里记载:卫子夫原来是汉武帝的“侍衣”,上巳节那天“得幸”,解开头,瀑布一样的黑发散挂下来,武帝“见其发鬓,悦之,因立为后”,卫子夫因此当上了皇后,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美发皇后”了。汉武帝另一个宠幸的女子李夫人,后来得病形容憔悴,死时以头发盖面,知道武帝喜欢美发,便只以美发相示。
杨玉环自然也很明白自己头发的美处和在宠爱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缕青丝香润,曾共君枕上并头相偎衬,曾对君镜里撩云”(【剔银灯】),黑发光亮散发着幽香,曾经与爱人耳鬓厮磨,爱人曾观看过自己的对镜梳妆。对呵,此时此物最相思。“全仗你寄我殷勤”(【喜渔灯】),千言万语都在你身上了。“曾对君镜里撩云”的“撩”字下得好!现在,仰仗它去“撩”动三郎的旧情记忆。
果然,“献发”的动人效果非同寻常,万岁爷一见,立即就落下泪来:“记前宵枕边闻香气,到今朝剪却和愁寄。觑青丝,肠断魂迷。想寡人与妃子,思情中断,就似这头发也。一霎里落金刀,长辞云髻。”(【啄木儿】)他重新闻到了那上面的幽香,他读懂了蕴含在里面的愁绪,他由这缕断发联想到他俩恩情中断,他后悔自己的一时怒起。他在重睹爱妃青丝之前,已经是食不甘味触目生憎了整整一天,已经掂量出玉环在自己心目中的不可取代地位,进一步明白了她就是自己的“另一半”。这位天子也是个性情中人,他也反省、也后悔,也能够检讨自己。最后,当着爱妃的面,他能够说出“寡人一时错见”的话,不容易。
“从今识破愁滋味,这恩情更添十倍”。(【尾声】)
天底下的夫妻们怄气闹别扭,谁个不是各自检讨让步,才达成重归于好的?
这一次的李杨怄气,是短暂的“生离”,后面的“埋玉”,是“死别”。生离时的这缕青丝,一直保留到死别,保留到死别之后。
如果说钗钿是唐明皇赠给杨贵妃的定情物,那么这一缕青丝,就是杨的回赠。他们又一次“定情”。
三、“把葡萄架霎时推倒”——吃醋
从《禊游》到《复召》几出,写杨妃与姐姐争风,用的是侧笔;作者把正面写“吃醋”,描写杨妃的嫉妒情态,放给了十八、十九出的《夜怨》和《絮阁》。
唐明皇失约,杨贵妃苦苦等了一夜,等来的消息对于她如同晴天霹雳:“陛下”复宠梅妃。她首先想到那定情物金钗钿合,“记欢情始定,记欢情始定,愿似钗股成双,盒扇团圆”。她怀疑那东西到底有用没有。她慨叹“不道君心,霎时更变”(【前腔】),失落和不安全感充满了她敏感的心。
这一夜非是好过。闹还是不闹?肯定想了一夜。
当年唐太宗规劝任镮夫人,说你如果同意你夫君把两个侍妾带回去,就不必喝面前的“酒”,如若不然,请把它喝了。任夫人二话没说就一饮而尽 。抱着必死的心,也不愿意别的女人分享丈夫的爱,这才是真女人!当然结果是皆大欢喜:那杯中只是醋而已。据说“吃醋”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杨玉环怎会不如这房夫人!也决心去吃它一回“醋”试试,一大早,就赶去翠华西阁。高力士怎挡得住一个女人正发作的十足醋劲?玉环冲破高力士“封锁线”后,就与“陛下”直接面对。下面这段表演十分好看:
[旦作看科]呀,这御榻底下,不是一双凤舄么?
[生急起,作欲掩科]在那里?
[怀中掉出翠钿科]
[旦拾看科]呀,又是一朵翠钿!此皆妇人之物,陛下既然独寝,怎得有此?
[生作羞科]好奇怪!这是那里来的?连寡人也不解。
在07版全本《长生殿》实际演出中,这里的唐明皇还装腔作势地大声询问高力士:“高力士,这东西是哪里来的?”皇帝如此狼狈又如此无赖,真让人禁不住哄笑。
还有一段:
[生作见旦,旦背立不语掩泣科]
[生]呀,妃子,为何掩面不语?[旦不应科,生笑科]妃子休要烦恼,朕和你到华萼楼上看花去。[旦]【北水仙子】问、问、问、问华萼娇,怕、怕、怕、怕不似楼东花更好。有、有、有、有梅枝儿曾占先春,又、又、又、又何用绿杨牵绕。[生]寡人一点真心,难道妃子还不晓得![旦]请、请、请、请真心向故交,免、免、免、免人怨为妾情薄。[跪科]妾有下情,望陛下俯听。[生扶科]妃子有话,可起来说。[旦泣科]妾自知无状,谬窃宠恩。若不早自引退,诚恐谣诼日加,祸生不测。有累君德鲜终,益增罪戾。今幸天眷犹存,望赐斥放。陛下善视他人,勿以妾为念也。[泣拜科]拜、拜、拜、拜辞了往日君恩天样高。[出钗、盒科]这钗、盒是陛下定情时所赐,今日将来交还陛下。把、把、把、把深情密意从头缴。[生]这是怎么说?[旦]省、省、省、省可自承旧赐,福难消。
[旦悲咽,生扶起科]妃子何出此言,朕和你两人呵,
【南双声子】情双好,情双好,纵百岁犹嫌少。怎说到,怎说到,平白地分开了。总朕错,总朕错,请莫恼,请莫恼。[笑觑旦科]见了你这颦眉泪眼,越样生娇。
妃子可将钗、盒依旧收好。既是不耐看花,朕和你到西宫闲话去。
[旦]陛下诚不弃妾,妾复何言。[袖钗、盒,福生科]
【北尾煞】领取钗、盒再收好,度芙蓉帐暖今宵,重把那定情时心事表。
这一出南北合套,集南北曲的美妙于一处,是戏曲乐歌的楷模。【北水仙子】一曲正衬分明,曲白相生,每一曲句前用叠字,“有、有、有、有梅枝儿曾占先春,又、又、又、又何用绿杨牵绕”,像是杨妃哽哽咽咽,边哭边数落,很好地凸现了本出名目“絮阁”的“絮”字的神韵。昔日李清照有善用叠字“寻寻觅觅”的【声声慢】,本【北水仙子】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玉环最怕遣回娘家了。这是上一次的教训。但她偏偏自己哪壶不开提哪壶。“望赐斥放”,她竟讨放逐。她是在那里“出哀兵”呢!抱着必“死”的心,有时反而能绝处逢生。玉环是勇敢的。一切真女人都勇敢。玉环又是聪明的。她向明皇表决绝,顺理成章地掏出钗盒,其实是拿定情物做文章。她在帮唐明皇复习定情,要他再一次定情,弄得明皇只好陪笑认错,表示“重把那定情时心事表”。
人,最要紧的是不能丢掉了初衷。
“絮阁”实为“闹阁”。这样的夫妻吵闹画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在是随处可见。宫中夫妻亦寻常呵!
吃醋,民间俗语,嫉妒的意思,多用于男女关系方面。民间一些地方婚俗中有“打醋坛”一项 ,就是让女人在结婚后少吃“醋”,而爱吃醋的女人(也有少量男人)则被喻为“醋坛子”。在戏曲小说中表现得最多。《红楼梦》第八回后半“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就讲黛玉半真半假地吃宝钗醋的事;第三十一回晴雯听袭人一口一个“我们”,“自然是她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醋意。”
昆曲折子戏里就有三出有名的“吃醋戏”。表现怕老婆故事《狮吼记》里的“跪池”,那凶悍的老婆也吃醋,吃起醋来又打又骂还拽耳朵;其二是《金雀记》里的“乔醋”,题目就出“醋”字,吃假醋,故冠一“乔”字。这一出的下场诗“不是下阶错步,还是夫人吃醋。”点题。其三,就是“絮阁”。吃醋又常常作“捻酸吃醋”。阮大铖《燕子笺》四十二出“诰圆”中就有“他二位只管捻酸吃醋,不成个模样。”
吃醋还有个说法叫“推倒葡萄架”,滚落一地的生葡萄,也够酸的。关汉卿有一首散曲【朝天子】《书所见》,写一个大户人家的陪嫁丫头如何如何的好,最后袒露自己的心态:“若咱,得她,倒了蒲桃(葡萄)架。” 很想“得她”,但又怕夫人“倒了葡萄架”,吃醋。《长生殿》“絮阁”中有同样用法,那是宫女们的合唱:“笑黄金屋恁样藏娇,怕葡萄架霎时推倒。”(【南画眉序】)她们见得多了,料想得很准。
情爱学家指出:“一个同自己的爱情搏斗的妇女所表现的坚定性,是世间最灿烂的事物。”(斯丹达尔语) 杨贵妃的这番充满妒意又不失娇媚的“搏斗”,造就了一出“灿烂”的吃醋戏。
四、“夜半无人私语时”——情誓
第二十二出《密誓》。恰逢七月七日七夕节,杨贵妃学着民间女子的样,在宫中乞巧。唐明皇前来,两人说起牛郎织女的故事,唐皇表示同情,杨妃表示艳羡,且艳羡得落下泪来:
[做泪介][生]呀,妃子为何掉下泪来?
[旦]妾想牛郎织女,虽则一年一见,却是地久天长。只恐陛下与妾的恩情,不能够似他长远。
[生]妃子说那里话!
【黄莺儿】仙偶纵长生,论尘缘也不恁争。百年好占风流胜,逢时对景,增欢助情,怪伊底事反悲哽?[移坐近旦低介]问双星,朝朝暮暮,争似我和卿!
[旦]臣妾受恩深重,今夜有句话儿,……[住介]
[生]妃子有话,但说不妨。
[旦对生呜咽介]妾蒙陛下宠眷,六宫无比。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
【莺簇一金罗】【黄莺儿】提起便心疼,念寒微侍掖庭,更衣傍辇多荣幸。【簇御林】瞬息间,怕花老春无剩,【一封书】宠难凭。[牵生衣泣介]论恩情,【金凤钗】若得一个久长时,死也应;若得一个到头时,死也瞑。【皂罗袍】抵多少平阳歌舞,恩移爱更;长门孤寂,魂销泪零:断肠枉泣红颜命!
杨贵妃终于说出了心里话。此前的两次吃醋,两次的爱情保卫战,虽然每每险胜,如此“灿烂”,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毕竟过于被动。她需要一种神圣的爱的保证。
[生举袖与旦拭泪介]妃子,休要伤感。朕与你的恩情,岂是等闲可比。
【簇御林】休心虑,免泪零,怕移时,有变更。[执旦手介]做酥儿拌蜜胶粘定,总不离须臾顷。[合]话绵藤,花迷月暗,分不得影和形。
[旦]既蒙陛下如此情浓,趁此双星之下,乞赐盟约,以坚终始。
[生]朕和你焚香设誓去。[携旦行介]
【琥珀猫儿坠】[合]香肩斜靠,携手下阶行。一片明河当殿横,[旦]罗衣陡觉夜凉生。[生]惟应和你悄语低言,海誓山盟。
[生上香揖同旦福介]双星在上,我李隆基与杨玉环,
[旦合]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有渝此盟,双星鉴之。
[生又揖介]在天愿为比翼鸟,
[旦拜介]在地愿为连理枝。
[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誓绵绵无绝期。
《密誓》情节的来历,主要是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洪升以此谱入剧中,在李杨密誓时并引用原诗句,只改其中一字:“此誓绵绵无绝期。”白居易是事后评论,洪升笔下的却是当事人的当场表达,是他们誓词的组成部分。
《密誓》另一个来源是陈鸿的《长恨歌传》:“昔天宝十载,侍辇避暑于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是夜张锦绣,陈饮食,树瓜华,焚香于庭,号为乞巧。宫掖间尤尚之。时夜殆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此独君王知之耳。” 这段史料虽不无传说的成分,但从中可以获知:节日民俗全无宫廷民间的界线,民间“尚之”,宫掖间“尤尚之”。
国人在爱事上常常有宣誓的举动,对天发誓,海誓山盟,愿天地能够听得他们的誓言,愿他们的爱像高山大海一样长久。这是国人“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一个重要表现,表现的是天地崇拜、自然崇拜。这与婚礼上“一拜天地”的习俗内涵是一致的。相爱男女的誓词里,每每有“天长地久”、“海枯石烂”之谓,也同样是自然崇拜的反映。
若是没有宣誓,或者不肯宣誓,那么这桩恋情是让人不放心的。宋代词人辛弃疾有一首【南乡子】,中有“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分别时不落泪,叫她发誓总是推三托四,这样的恋人怎么叫人相信!
爱的海誓山盟,是个不分阶级不分贫富的全民风习。有多少民间歌谣、乐府曲词,其本身就是社会各阶层男女的爱的誓词。“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敦煌曲【菩萨蛮】)出自李杨爱情的“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至今在社会各阶层男女恋人或夫妻中,用得非常普遍,虽然后起,影响盖过上述的汉乐府和敦煌曲。不管其原本真是帝妃说的,还是文人(白居易)作的,千百年下来,已经成为这个婚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学认定:文人创作在民间传承三代以上者,可以被看作民俗 。
虽云“密誓”,但还是有人听了去:牛郎织女。这出戏前面有贴扮织女俯瞰杨妃乞巧,后面有牛女为李杨爱誓感叹,剧中牛女以爱神的面貌出现,告诉人们:“密誓”不光你知我知,还有天知地知、神知仙知。所以,爱的誓言是神圣的,不可背叛的。如若背叛,得罪天地神仙,是不可能有好下场的。
五、“兀的不痛杀人也么哥”——哭悼
第三十二出《哭像》,应当说没有什么剧情故事,整出戏就是唐明皇一个人在哭,哽哽咽咽地哭,絮絮叨叨地哭,却也一直是著名的段子,百演不衰的折子戏。
这里面,也有民俗文化在起作用,那就是:丧俗加上歌哭的传统。
唐明皇出场,还没有面对杨贵妃的像,一个人在回忆马嵬坡上的惊心动魄:
【叨叨令】不催他车儿马儿,一谜家延延挨挨的望;硬执着言儿语儿,一会里喧喧腾腾的谤;更排些戈儿戟儿,一哄中重重叠叠的上;生逼个身儿命儿,一霎时惊惊惶惶的丧。[哭科]兀的不痛杀人也么哥,兀的不痛杀人也么哥!闪的我形儿影儿,这一个孤孤凄凄的样。
斯人永逝,心痛难已。天底下再没比将一对恋人生生拆开、阴阳悬隔更残酷的了。死者长已,倒还好说;最为痛苦的是生者。
这首【叨叨令】,与《西厢记》“长亭”折【叨叨令】并驾齐驱,是写得最好的两首。
[生起立对像哭科]我那妃子呵,
【上小楼】别离一向,忽看娇样。待与你叙我冤情,说我惊魂,话我愁肠……[近前叫科]妃子,妃子,怎不见你回笑庞,答应响,移身前傍。[细看像,大哭科]呀,原来是刻香檀做成的神像!
爱妃的雕像到,唐皇起身迎接,神情恍惚中以为见了真人,细细一看才知原来是檀木雕像,一哭、二哭,三哭。
将爱妃的雕像送去寺庙,唐明皇要求与雕像并行,“依旧的辇儿厮并,肩儿齐亚,影儿成双”,可怜!
【朝天子】爇腾腾宝香,映荧荧烛光,猛逗着往事来心上。记当日长生殿里御炉傍,对牛女把深盟讲。又谁知信誓荒唐,存殁参商!空忆前盟不暂忘。今日呵,我在这厢,你在那厢,把着这断头香在手添凄怆。
唐明皇为死去了的爱妃上香祭酒,哀啼连连,哭得周围的宫女内侍都落下泪来。
“歌哭”是我们国人十分独特、源远流长的一项习俗。上古典籍《孟子.告子》载:“华周、杞梁之妻善哭而变国俗”,这就是“孟姜女哭倒长城”传说的来历。古人认为,嚎啕歌哭之声会达于天庭,传到神灵和祖先那里,使他们了解下情,怜悯民间苦况,从而垂怜保佑。 这一“国俗”一流传就是几千年,至今依旧保存在广大的乡间,现代电影如《菊豆》里也有完整的表现。这样的“国俗”产物可分两类:哭嫁歌和哭丧歌。它们是婚俗、丧俗、心意民俗和民间歌谣的研究对象。从音乐歌唱的角度看,这些民俗歌哭还被携进戏曲,标上曲牌,成为戏曲乐歌的一个来源。曲牌【哭歧婆】、【哭皇天】等便是这一点的明证。
元杂剧第一人关汉卿,一个人就写过多部“哭戏”:《哭存孝》、《哭香囊》、《哭魏征》、《汉元帝哭昭君》、《曹太后死哭刘夫人》 等。从关汉卿剧到《长生殿》、《桃花扇》到后来昆曲京剧越剧折子戏,中国的“哭戏”堪称系列,其中常常演出的各剧种折子戏有:《哭钗》、《哭夫》、《哭主》、《哭秦廷》、《哭祖庙》、《宝玉哭林》等等。
《长生殿》的歌哭戏还有第三十九出“私祭”。此与“哭像”出前呼后应,把对杨贵妃之死的伤心哀恸,酝酿得浓浓的。歌哭对于表达李杨深情,塑造永新、念奴、李龟年三艺人,表现他们丰富的人情和正直的人格,是不可或缺的笔触。同时,也是歌哭习俗得以传承的一个渠道。
今天,一些地方的歌哭形式,比如上海市南汇区的哭嫁哭丧歌,已经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中华民族的歌哭传统历数千年而不绝,戏曲在其间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