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上午,政协大会发言会场外,记者遇到主持人崔永元,同是媒体工作者的身份让记者觉得他很亲切,但他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却让记者很好奇:他会向大会提些什么建议呢?
“我个人比较专注于"口述历史"”,采访一开始,崔永元就迫不及待地抛出了他的想法。
崔永元觉得现在对历史的研究有点跟不上节拍,对历史的搜集和保存还只是局限于文字,但现在已经是影像时代了,技术条件和财力都支持,对历史的保存应该用影像的方式。
“我正在做一档节目叫《中国大使》,外交大使讲述他们经历的历史,每集节目45分钟,平均每位大使出境时间不超过10分钟,但我对他们每个人的采访都不低于20小时。因为我看重的是他们口述的历史。节目只是副产品,甚至一定意义上做不做都行,口述历史则一定要全面、系统。我2002年开始做《电影》,现在已经有1600多人13万分钟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
“那你如何选择口述历史的人。”
“这个是没有阶级、政治标准的,不是说"反动派"或者犯过错误的人就不能做,历史沉浮,在历史上有过动静、有过影响的人都可以做。前几年我做过108个国民党老兵的记录,今年健在的不到一半了,我觉得这个资料就非常珍贵了,他们代表的是他们那个年代那群人的历史。”
“相比传统的典籍,口述历史好在哪里?”
“首先是直观,因为就是再过一百年,你还可以和这个人交谈,还可以亲耳听到他说话,它永远为你保留温馨交流的机会。再就是口述历史是个体现象,没有意识形态障碍,不像官方的、教科书记录的历史,在表现形式、宏观叙事上会有诸多考虑。历史就是个人的感受,我的抗美援朝,我的解放战争,我的反右,等等。”
“那会不会流于主观。”
“一个人是会主观,一万个人就不主观。”
“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历史,仅靠你个人的力量行吗?”
“所以我今年的提案就是呼吁加大对口述历史影像资料的收集力度。”
不仅如此,在崔永元心中,还有一个建立口述历史馆的设想,并正在和他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商讨建馆事宜。“我给你描述一下建成后的情景。当你进入这个口述历史馆,首先会有一面电视墙,上面有一百个人和你说话,但是没有声音,你要戴上耳机选择和哪个人说话,然后会有这个人的简要影像资料,同时显示这个人的资料内容、数据库编号等,你就可以进去办手续,按编号查阅这个人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你可以根据资料了解历史、写论文、搞研究等等。”
崔永元的描述很细致、很生动,显然,这个口述历史馆已经在他脑海里建成很长时间了。我们希望他的梦可以成真。
(责任编辑: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