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戏剧 drama > 综艺

相声大家马志明:只要少马 不要“爷”(图)

   2008年2月11日,是相声泰斗马三立逝世5周年的日子。就在前不久,马三立先生的公子、相声名家马志明先生也在天津日报集团的主办下,举办了“艺海神游五十载”

马志明
马志明

  的从艺50周年纪念演出活动。盛况空前,得到了海内外“马迷”的关注与支持。近日,津报网记者带着网友们的问候与祝福,独家对话“笑匠”马志明先生。

  相声词条:

  马氏相声——传承百年,历经四世。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德禄、马桂元、马三立、马敬伯、马志明、马六甲等。马氏相声清新隽永、大俗大雅,以文哏、贯口著称于世,在中国相声史上独树一帜、历久弥新,成为一株长开的艺术奇葩。

  马德禄——“相声八德”之一,捧逗俱佳,曾与万人迷合作。

活路宽,被誉为“相声公司”。

  马三立——马氏相声的集大成者,承前启后,风格独具,现在评论家所说的“马派”,就是特指马三立派。马三立自幼与父兄切磋技艺,又是同辈艺人中唯一受过中等教育的,自从艺以来,卓尔不群、另辟蹊径,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解放前,就已经和张寿臣、小蘑菇、侯宝林、戴少甫等并称为天津最有名的“五档相声”之一。后来更是以《买猴》、《十点钟开始》等蜚声曲坛,是行内外皆认可的相声泰斗。

  马志明——家学渊源,自幼学戏。后认祖归宗,从事相声事业,继承马派大旗。传统功底扎实,艺术上精益求精,对马氏相声重新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更加规范化。逐渐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的艺术风格。自谦为“笑匠”。

  马六甲——马氏相声第四代传人,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十二岁“退役”,不再参加正事曲艺演出。

  天高地厚是感谢大伙对马家的抬爱

  津报网: 马上就到马三立大师逝世5周年的纪念日了。您说过,天津父老对马家父子天高地厚。老爷子逝世一周年时,“马老惜别黄鹤楼,票友重开文章会”,京津两地相声迷自发组织演出,场面很感人。你为什么用天高地厚这个词儿?

  马志明:那个特殊的年代老头的艺术生命要结束,即使让他演也是有限制地演。海报不写名字,不许上电台。有人在台上捣乱,老头着急啊。可是天津的父老乡亲照看不误,一点都不受影响。老头的生命和舞台是一体的,你要不让他上台是对他最大的摧残。他被降工资,根本没往心里去,不让他上台他难过。可咱天津观众真是捧,到那一问,谁的相声?马三立的。二话不说,买。前排没了,后排我也要。老头听完之后高兴。也就是说,老头艺术生命的延续是老乡们延续的。为什么说天高地厚呢,就因为这些个。我是沾老头光。人们都同情他。大伙捧马家。

  津报网:请谈谈您对“马迷”的感情?

  马志明:“马迷”让我觉得可喜的是,有一批二十多岁的小青年,确实懂相声。他们分析我的段子能骚到我的痒处,能说到点子上,而不是泛泛评价,什么大俗大雅、亦正亦邪,都是套词。这些青年观众有文化,有独立性,喜欢谁就是谁,他们的兴趣爱好全凭自己。“马迷”很可爱,我感谢他们。

  津报网:现在是曲艺“后大师时代”。相声界还会出现像侯宝林、马三立那样绝对领军人物么?

  马志明:所谓领军人物,是否是所有相声艺人都惟其马首是瞻?我觉得我父亲就没有过这个时候。他指挥谁?只能指挥自己的儿女。即使是他徒弟也不都听他的。另外,“大师”也应由后人来评定。

  津报网:马三立先生身后的茶馆兴盛能维持多久?

  马志明:老头是旧社会的产物,只有那种环境才能产生那种演员。那是几代人的积累,周围师兄弟都有能耐,他不演不行,不演就得饿肚子。过去的环境,那些老艺人长的不行,嗓子不行,怎么会人人服呢?就是那个环境磨练的。没能耐你就别活。现在有工资,演员的温饱解决了,用心程度不一样了。我认为地方团体早晚都要取消,这样对曲艺发展有利。国家重点保护团体有几个就够了,还是让更多的人自食其力吧,当然不能违背四项基本原则。

  津报网:马家的相声都是举重若轻,“聊”出来的相声,您觉得说相声容易么?

  马志明:总体上相声不容易,有人把它看容易了,又容易又不容易。会说话么,敢上么?这就容易。难的是说好了太难,负担重。唱一段鼓曲,唱完一点没有效果,我能赖观众不懂。但相声不行,没乐就是你的错。鼓曲会10段也许就能吃一辈子。相声总的有新的,光是老段子不行。我父亲的老段子之所以有生命力,实际上是在不断改革,早年间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肯定没人听。就得把那些老词变成现代人能接受的新词,有新意还得介绍一些民俗啊历史知识啊,还得有传统味儿,确实不容易。

  老头真是拿业务当命

  津报网:谈谈老爷子的主要合作者,从艺术上哪些位适应马家的风格?

  马志明:从艺术上赵佩如是最高,

  关系上和张庆森最好。张庆森嗓子好,人也精神。老头和赵佩如搭档那阵儿,团里不让我爸爸逗哏,让他捧。台底下观众不干了,屡次让老头返场。后来赵佩如明白了,原来观众还是希望老头逗哏。

  老爷子艺术上最精华的年代是四八年至六二年这段。其实所有人都一样,当演员三十五岁到四十五岁这时段最好,当然连杂技除外。为什么呢?精力气力舞台经验积累到一定时候,做什么都能得心应手。等过了四十五岁水平就一天比一天差了。我们老头能保持艺术青春,那属于他个人自强不息。他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我认为,他晚年作品和黄金时期的作品水平上差一些。他的《似曾相识的人》,王凤山量的不错。王凤山最大的优点就是在台上不怕老头。演员就该这样。王凤山后来上不了,老头就弄单口,《挠挠》、《逗你玩儿》《张二伯》等等。连写带改编,又出了一大批。

  津报网:您认为怹最满意的段子是哪些?

  马志明:老头当初是电台曲艺团的,现场都是录音,跟台下的互动共鸣,晚间一场下午一场统统爆满。那时候老头年轻,氛围也好,赶上了如鱼得水的年代。解放后老头打炮的活是《绕口令》、《西江月》、《文章会》、《开粥厂》、《吃元宵》、《黄鹤楼》是他最得意的。《十点钟开始》手写稿最少也有三十份。《买猴》其实他并不爱,何迟写出来《买猴》,开始时交给别的演员说了,没火,曲艺团领导才让我父亲说,我父亲吃亏在于想出风头,你不行,我来。谁能想到进城干部的作品,还能挨批判啊?

  现在青年观众知道老头的还是《挠挠》、《逗你玩儿》《张二伯》这些。说实话,老头年轻的时候对单口不太用心,他的精力全搁在对口上了,搁在文活上了,搁在贯口上了。他最得意的地方,“内心长牙”的地方就是六二年相声大会。他的《窝头论》攒底。得意。老头心想,你们演的都是不乐不行的,我就来这不可乐的,还让观众坐得住。这段录音及五十年代电台曲艺团业务演出的许多实况录音都被销毁了,说是糟粕。

  老头的相声他自认为有独到之处。你给他拿五瓶茅台十条中华他不稀罕,但你要说他的段子哪句如果多垫上一句,是不是后边那包袱就更响?哪场你临时加的包袱很好。你给他说句这个,那就叫搔到他痒处了。你在他眼里马上就了不得了,他就更爱你了。老头真是拿业务当命。

  津报网:马家的段子,是不是一般都是逗哏的把所有的包袱都设计好,包括捧哏的词?

  马志明:差不多。老头和赵佩如是一个环境长起来的,台上谁说什么彼此都知道。那就叫“对活”。很多人不懂这个,以为一逗一捧在那说活就是“对活”。其实错了,那只能叫“过活”。“对活”是什么呢?你会哪段,我会哪段,你有多少能耐,我有多少能耐,互相交流,那才叫“对活”。

  津报网:马三立先生“艺术的魅力”到底在哪?

  马志明:老头能抓住自己的特征,拿自己找乐,观众还能记得住。老头树立多少形象啊?马大哈、马叫官、马大学问,马善人、马喜藻、张二伯,这都是成功的。老头的段子大都生活味浓,让你感觉生活里见过这个人,这是他的追求,让观众快乐是他的追求。他不太考虑教育意义,如何利用这段相声教育人民,这方面他考虑的不多。老头和观众是真亲,这么多年了,一上台就等于和老哥们聊天,大伙都给面子。有时候这个包袱他使就响,别人使就不响,这是多方面原因。不是人家行你就行的,也不是你行人家就不行。就跟开玩笑似的,我们老头在台上拿小彩舞(骆玉笙)开玩笑,观众真乐。如果我那么做就叫目无长辈。不但不可乐,还找啐。就是这样,许他不许你。不是别人说他俗么?是俗,但在老头身上闻不到痞子味儿,反而还有文化气息。老头穿上那身大褂,那神采那感觉,谁能看出他只是初中毕业,所谓大俗大雅就是这个意思。老头的文化气息浓的作品《西江月》、《写对子》都使得不错。

  我强烈恳请你们媒体,千万别叫我少马爷了

  津报网:为什么您一直不称马派?

  马志明:首先我强烈要求你

  们媒体,千万别叫我少马爷了。咱担当不起。也别叫马派相声了,咱不够一派,叫马氏相声。老头辈份高是在行里头,说相声的在行里叫马三爷、侯四爷、张寿爷可以,但不能在观众中间叫。不论你是哪个辈份的,在观众那都子孙辈的。你是为观众服务的,凭什么让观众叫你爷?这爷那爷的听着别扭,就是这老师那老师都别叫,反正别人叫我马老师我就不爱听。恳请媒体的朋友今后别这么叫了,要叫就叫老马少马。为什么呢?说出大天,不就是一说相声的么?不是教育工作者,叫老师实在不敢当。最早王佩元在电视台一个节目里开始叫的,他也是在行里说惯了,对着镜头说马三爷如何如何,少马爷如何如何,一下子传开了。他也是好意,也是无心。在南方就没有马三立。还得说天津这方土,养这方艺人。

  我父亲从来不承认什么马派,马氏相声,现在说,就我爸爸和我。我爸爸没教过授业徒弟。收过二十多个徒弟,大多那也只是挂名的。他们来我家,要是爷俩的感情好,我爸爸就指点几句。什么是徒弟?白纸一张的才是徒弟。已经学成一套了,有自己的体系了,再拜师还能学到什么?说到我的徒弟,黄族民算一个,甭管别人承认不承认。其他的也就是卢福来和于克志,这是我爸爸让我收的。卢福来是连笑昆的干儿子。我爸爸徒弟里高笑临啊、阎笑儒、连笑昆啊,他们在艺术上各个都有一套,这都是看着我长起来的,他们从感情上像我哥哥,又像我的长辈。

  津报网:虽说不提马派,可现在的情形是“无徒不宗马”,天津的相声演员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老爷子的东西。您对马氏相声有什么期望?

  马志明:我希望马氏相声往外传播,发扬光大,这是好事。但不是从门户上发扬,不要一帮一伙。想发扬,就要借鉴老头的使法,学他的精髓。就老头那嗓子,怎么样能让台下观众听得见,听得清,还得让包袱响了。那就得在语言上下大工夫。这就叫做发扬马氏相声。

  津报网:少马的主要合作者,哪些位适应马家的风格呢?

  马志明: 黄族民不错,首先这个人是君子,不吃里扒外,对艺术比较钻。从搭伙愉快来说,他是最好的,也越来越顺手。我过去搭了几个伙,李浩然不错,他是八级电工。他跟黄族民认识,后来就把黄族民领我这来,我跟黄族民是这么认识的。

  选搭档其实不简单,你的看捧哏的善于哪类活。黄族民捧急赤白脸的像,他平常就不苟言笑。他是革命干部子弟,人家父亲和儿子就没开过玩笑,他能磨练到现在这样很不容易了。谢天顺要是急赤白脸也急得起来,但感觉是假,让人感觉他心里还在乐。他平常就是这么个人,真真假假逗着玩,我们打小玩起来的。艺如其人,你看这人台上什么样,底下基本上就是什么样,谁也逃不开自己的本性。怎么改造他,他只是收敛,不可能从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改变。

  还有一样,捧哏的模样和气质很重要,如果脏兮兮的,一副受气样,就让人感觉档次低,不值钱。他如果使文活,讲古论今,说说道道,不让人信服。像郭启儒、赵佩如一看就是大家。有知识有阅历有资本,吃过见过,说出话来服众。

  津报网:您对自己的作品如何评价?最满意哪些作品?

  马志明:我以前最得意的是《汾河湾》,过去我跟李孝生的《汾河湾》那都是打炮的活。跟黄族民后我就很少使《黄鹤楼》、《汾河湾》、《捉放曹》、《全德报》这类的腿子活了,这得结合捧哏的自身条件。我喜欢《纠纷》、《五味俱全》。《报菜名》我是下了狠功夫的,里边有我的见解和风格。《核桃酥》我也喜欢,《扔狗》、《自食其果》也喜欢。老头跟我条件不一样,我从艺虽然说是五十年了,但是绝大部分经时间琢磨的是如何让别人不整我。那个特殊的年代,老头挨整,我琢磨我怎么样表态才能不伤着他,我还不能维护他,我还不能承认他的艺术,我很难。无数双眼睛盯着我。他们说,你表态吧,你爸爸怎么样?你骂他,或者你打他。我觉得他不应该打,没有犯错我为什么打他?

  津报网:《纠纷》引起的“纠纷”也不小吧?

  马志明:内容上没什么问题。在那个时代,老团长王济说我的《纠纷》有孔孟之道,是封建糟粕,团里不承认这个节目,不让我在“津门曲荟”上当正活用。

  当初我写这个段子的时候,没想为“天拖”做什么?那时候也不懂什么广告宣传。我后来还在里边加一“保全工”,“保全”就是一个我什么都会,你们都指着我干活的主儿。其实“天拖”没有“保全工”这一工种,我加进去也是为了告诉大伙这是假的。很多外地观众不知道什么是“天拖”,后来在大连的一次演出上,李凤祥在台上找补了一句,说“天拖”是天津拖拉机厂。其实“天拖”有很多种理解,可以理解为天津拖拉机厂,天水拖拉机厂,天津拖车厂,天津拖鞋厂等等。

  我没得癌症,也没“搭桥”,只是做了个“支架”

  津报网:“艺海神游五十载”给人惊喜不断,开场的《闹天宫》的彩唱,《学跳舞》中

  的三个“虎跳”,60多岁的人身体还不错?还是属于“恨台”,一上台就忘了累?

  马志明:什么五十载四十载的,我也没有成就。像我们师兄弟五十年的多了去了,人家都没搞,咱搞嘛呢?可是周围人尽是找我的,说找个茬口搞一场吧,人一辈子毕竟只有一个五十年,利用这个机会对艺术做一个小结。我儿子也说,既然有这么好的环境,咱就弄。答应完了,外头就传开了。说我得癌症了,心脏“搭桥”了。其实我只是做了个“支架”,手术才四十分钟。这个根本不用“开膛”,和搭桥两码事。我本意是只演一场就行,但为了辟谣,也为了答谢观众,我一共演了六场。

  津报网:许多马迷盼着您这次的《布头》了,40年没使了吧?

  这是我爸爸年轻时使的,这里边有他自己独到的东西。老头嗓子不行,以后就不说了。我说您把那布头给我?他说你找刘化民或者阎笑儒好好学学,最好是刘化民。刘化民来了几次,我就跟他学,他从来不驳我。我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仗着老头这资格,哪位来了我就问,没有一个不告诉我的。老头的《三字经》、《吃元宵》这些活儿我都会,但我从来不使,怕说砸了,我专挑他不经常说的来。

  津报网:有网友评价“孤独一支马志明”,在性格和艺术追求上,您都有自己的准则绝不委曲求全?

  马志明:我这个人有个缺点,没我事我还得罪人。我一小学同学孩子想上某中学,找我帮忙。当我得知他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做过逼人吃大便的事,我当时就火了,你凭什么让人吃大便?你对你的长辈也这样么?我就这脾气,以后这孩子的事我不管了。我的朋友交的长远,我太念旧。如果这人跟我说句瞎话,这交情就完了。我腻味别人说瞎话,我自己也从来不说瞎话。

  赵伟洲一个月来我这三四趟,这是个君子。那年我给苏文茂捧哏,有人在背后捣鬼,不给我署名,回回都写苏文茂、马志存。演出的时候,我在台上和观众解释,团里的领导吧就说我不该这么做。这时赵伟洲出来为我作证,他指着那人说,你们刚才在后台研究不给马志明署名的话我都听见了。这事要搁在一般人身上,肯定是假装没听见,有我的嘛?但赵伟洲这么做了,由此可见他的人格是多么高尚。后来赵伟洲去了北京,现在和刘伟临时搭档。我觉得他们合作不错,赵伟洲年龄大,资格老,能压得住场。刘伟有青年的活力,活也不陈旧。他们属于互补。赵伟洲创作能力也不错,写过很多不错的段子。他的《超级明星》、《大表姨》都不错。

  津报网:您没上过曲校,没有授业师傅三年零一节的教育,一身能耐哪来的?

  马志明:我真正在相声上下功夫,一个是得益于没干这行之前听得多。再一个,进团以后我一看,我要是没点真本事根本不行。别人可以在那玩着干,我不行。稍微一耍活就开除了。下放农村时对我来说特别好,这七年是所有说相声的这辈子都不见的遇上的好机会。因为你跟着老头天天在一起。要是以前根本不行,他有他的业务,他有他的习惯,也就是抽时间给我指点一下。这七年里,同行都不理他,他孤立起来。就待在屋子里跟我聊相声,我一看可逮着机会了,那简直是随便问了。甭管是新的旧的,各种活我都可以问。老头当时也并没指望将来让我子承父业,怹当时聊相声势聊以自慰。什么事情都是环境造就,没那环境我也不可能有今天。

  津报网:您博学多才,是曲艺通才,白派京韵、谢派单弦、王派快板,甚至梅花调,都有模有样,也促使无数相声迷变成了真正的曲艺迷。是刻意的追求还是内心的喜爱?

  马志明:相声界有的人认为曲艺是糟粕,鼓曲没劲。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就拿岔曲来说,那些词儿可不是一般人能写得出来的,聊聊数语就能勾勒出一番景致,就像是一幅古画,有滋有味儿。我就想,作为一名艺人,通过我的表演把鼓曲推出去,也让别人看我的表演了解鼓曲,从而爱上别的曲艺形式。不少观众找我要鼓曲词,这说明他们确实喜欢。拿我来说,小时候爱看猴戏,稍大一点喜欢看武戏文唱,再大一点喜欢看老生。这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我认为相声离不开鼓曲,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相声的观众虽然多,我认为它不应脱离曲艺,它是曲艺形式之一。如果将相声和大型杂技、歌舞搅和在一起,气氛就不一样了,就浮躁了。那个年代艺人是真叫说相声,一个月往少了说也得演六七十场,也没见把谁累死。为什么呢?因为是现场表演,台下观众不浮躁,也很配合,整场演出气氛平和。演员上台心里就稳当,说起来自然很轻松。相声是愉快的工作,不是剑拔弩张,而是其乐融融。我一小学同学家长,一买票就是一季度的,就这包厢,我去也是我的,不去也是我的。现如今电视普及到每一家,生活节奏快了,闲着的人少了,再想有那样的氛围,难了。

  过去相声没地位,远不如一白领

  津报网:作为您的儿子马六甲,您觉得他能继承发扬马氏相声么?

  马志明:

  我们老头过于自律。当年河西区办一个“马三立杯相声比赛”,马六甲兴致勃勃参加,老头找到组委会说不让他进决赛。作为十岁岁的孩子受不了这个打击。在那以前他得过一个全国一等奖。他从小不知道上台害怕,现在让他上倒许害怕了。因为他中间断了一段时间没上台,如果一直上也不会那样。那年六甲没考上曲校,对他打击也不小。我干这行也不是说非要他也干这行,不一定马家后代就非得说相声,当初我要生一闺女呢?马氏相声就绝了么?

  津报网:六甲小时候的《探晴雯》、《菜单子》,都让相声迷“惊艳”,他的天赋很高吧?

  马志明:我觉得他在同龄人里头知道的多,他如果参与这个行业,想为这行做点事,至于是不是进专业团体,一切顺其自然。《艺海神游五十载》就是他一手策划的,他的贯口不错。那个什么球星的段子不错,是他自己写的。我就知道马拉多纳、贝克汉姆,他知道的多,还能把一堆球星搁在一起说,还有起伏,不是一道汤,这是从小马家的熏陶。其实他现上班挣工资吃饭挺好,干什么工作都一样,现在说相声的不比别人低,不像我祖上那时相声行业没地位,远不如一白领。

  少马语录

  好相声应该有嚼头,每听一遍是一个味儿。

  相声离不开鼓曲。

  过去的老艺人一个月演个六七十场,也没见把谁累死。

  青年观众分析我的作品能瘙到痒处,他们太可爱了。

  青年观众有独立性,喜欢谁就是谁,别人左右不了。

  新段子(说和写)要慎重。

  捧哏的模样和嗓音都很重要。

  把相声说好负担太重,没乐就是你的错。

  在老爷子(马三立)身上闻不到“痞子味儿”。

  下放七年和父亲学相声让我受益一生,这相当于一个大专。

  艺如其人,谁也逃不出其本性。

  老爷子(马三立)拿业务当命。

  是天津老乡给了老头(马三立)生命的延续。

  相声黄金年龄为三十五岁至四十五岁。

  说瞎话的朋友,不可理。

  常听相声可以提高文学修养。

  记者手记:

  冬日上午,如约来到马志明先生在日报大厦附近的家,不显眼的小区,普通的住房,一身居家的毛衣毛裤,以及首先映入眼帘的 “宁静致远”大字条幅,都体现了志明先生一贯的低调处事作风以及退休以来恬淡、安逸的生活。

  “来了,坐吧,甭换鞋了,揬撸揬撸脚就行!”,“六甲上班去了,7点半就走了,今儿就我跟老婆子在家”,说着,指了指一直在阳台擦玻璃满头大汗老伴儿。短短几句话,就拉近了采访者和被访者的关系。桌上放着一盒“紫云”和一盒“恒大”(小卖部卖两块多那种)。他抽出一根“紫云”给记者,自己则抽“恒大”。聊天中途,少马对记者说,你随便点,想抽烟就自个儿点上。当记者提出照几张相片时,少马说,我这身行么?穿着毛裤呐。记者说没问题。志明先生找补一句,那你照上半身吧。当听说记者和六甲“边边大”时,又详细询问几月出生,然后若有所思的说:“哦,你比他还小俩月!”——整个一个邻居马大爷!

  他不称大师,身上也没有记者们见惯了的“大师范儿”。他自称笑匠,却让人丝毫感受不到匠气。谈到相声,眼中充斥着光芒,他对相声充满虔诚;谈到不平事,撸胳膊挽袖子,那架势好像马上要给他“拿拿龙”。他桃李满天下,私塾马志明的相声爱好者不计其数,却从不在他们身上牟利。

  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时间,少马接了八个电话,很忙。话题,除了相声,还是相声。(策划执行:张杰 马宏浩)

  

(责任编辑:炊烟)

相关新闻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