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过去20年中,
周星驰不是香港影人中作品产量最多的一位,创下拍片数量纪录的是
刘德华;周星驰也不是获奖最多的一个,他的获奖数量只是无线夜间训练班同学
梁朝伟的零头;周星驰同样不是香港电影界的大佬,一呼百应的
成龙,才是华语电影界的“大哥大”。
但只有周星驰,几乎全凭一己之力,将原本只是星星之火、难登大雅之堂的香港“无厘头”电影,升华为一种文化现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影20年,周星驰就像打不死的“
小强”不断“进化”,以草根精神滋养无厘头气质,即使卑微也永怀理想,永不言败。他是大时代的小人物,小市民的大偶像。之所以要解剖周星驰的“进化”,是因为通过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历程,或可折射我们这个大时代的变迁。
身份进化 死跑龙套的->喜剧之王->导演->老板 从1988年拍摄《霹雳先锋》杀入影坛,周星驰至今已拼搏了20年。20年过去,53岁的发哥还是发哥,47岁的华仔依旧是华仔,但45岁的周星驰已从“星仔”变成“星爷”。称呼的变化,折射出观众对他为电影理想执着奋斗的赞叹。
起点 一双高跟鞋
他是《射雕英雄传》里那个一出场就死掉的宋兵甲,他是《英雄本色》里小马哥复仇开门第一个打死的小喽罗……别以为跑龙套容易,那个时代的偶像是
周润发这样高大帅气的男子,周星驰为了一个面目不清的角色还自己买来高跟鞋增高。对出道之初的艰辛与无奈,周星驰毫不忌讳,并用一部《喜剧之王》进行了全面回顾,还自嘲地称“那个死跑龙套的”。小人物的艰辛,执着的奋斗,自嘲的精神,让他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变化,都永远得到影迷的支持。
顶峰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家境贫寒的周星驰非常早熟,但演艺生涯却大器晚成,直到25岁才被李修贤发掘出演电影处女作《霹雳先锋》,40岁才第一次得到金像奖肯定。与奖项歉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在票房上的真金白银。“二周(周润发)一成(龙)”造就了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而当时周星驰的新片屡屡刷新港片票房纪录。最夸张的是1992年,他主演的《家有喜事》《鹿鼎记》《武状元苏乞儿》《鹿鼎记2神龙教》4部电影,竟占据香港电影年度票房榜二至五名,开创了香港电影的“周星驰年”。1990年至1996年,周星驰电影在香港票房收入达10亿元,约占7年间香港总票房15%。1997年开始,他的产量剧减,从2001年起更是3年一部,但部部都创香港电影票房奇迹。
从影20年,周星驰共拍了55部电影,在香港累计票房接近13亿,是名副其实的喜剧之王!更重要的是,周星驰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喜剧风格。这种香港“无厘头”电影并非周星驰的专利,但他本人的草根精神正好契合了无厘头气质,把这一市井文化发挥到极致,并且20年来始终坚持,成为香港大众文化的重要一环。《时代周刊》因此将他称为“香港的查理·卓别林”。
周星驰的进化并非一帆风顺。回顾他的作品,水平参差不齐。只要票房一滑坡,就有人炮轰其无厘头表演走入死胡同。每遇危机,周星驰一方面嘴上不承认,一方面暗地里一直不断“进化”自己的作品:喜剧风格从夸张到内敛,从搞笑到温清,从肢体语言进入人物内心。
代价 他成了“孤独老人”
周星驰曾开玩笑说自己最大的失败,就是成为一名最成功的喜剧演员。作为演员的周星驰的确很郁闷,其“无厘头”搞笑风格一直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于是,他在《大内密探零零发》中模仿了电影颁奖场面,并自嘲“表情做作,略显浮夸”。直到2002年,他才凭借《少林足球》第一次当上金像奖影帝。
作为导演的周星驰,他才能得到更大的释放和认可。1996年,周星驰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星辉海外有限公司。周星驰当老板只为了拍自己感兴趣的电影,当导演是为了更全面地贯彻自己的意图。1996年,星辉投资、周星驰首次挂名导演的《食神》是笑中带泪的转型之作,1999年的《喜剧之王》总结了自己演艺生涯的。其后执导的《少林足球》《功夫》尝试把功夫与足球、电脑特技与无厘头结合,不仅称霸国内,更开辟了好莱坞市场,让他两次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成为港片顶梁柱。
因为对自己电影的执着,周星驰坏脾气的恶名让他成为香港影视圈内特立独行、颇不合群的人。一手捧他出来的李修贤,合作多年的
王晶、李力持、刘镇伟、罗家英、
吴孟达等,先后离他而去,他只得孤军奋战并发掘了一批新人。
进化必须付出痛苦的代价:作为演员的周星驰逐渐沦为配角,但作为导演的周星驰正掌控全局,把每个人都变成“周星驰”。为拍出理想中的电影,周星驰折磨自己也折磨同伴。在进化过程中他不看交情只看结果,遵从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于是,45岁的他已经有了“孤独老人”外号。
符号进化 小人物->大众偶像->家庭一员 “你不做山贼,想做状元啊?”可周星驰的确做到了。他成了大时代的小人物,小市民的大偶像。“无厘头宗师”“后现代大师”“大众偶像”“喜剧之王”……面对大众冠以的一个个符号,低调木讷的周星驰说:其实,我是一个演员。通过
《长江七号》,更透露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潜台词:其实,我想有个家。
小人物励志 契合时代主流价值观
从20年前处女作《霹雳先锋》中的偷车小毛贼到《长江七号》里的民工,周星驰始终以小人物形象征服观众,让观众感到亲切。周星驰扮演的小人物呈现出典型市井小人物特征,但个个乐观、充满理想,即使亲眼看着自己的梦想被击碎,也不言放弃。让观众笑中带泪、悲喜交加,正是周星驰小人物的魅力所在。“人无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在搞笑之外,小人物的励志精神契合了大时代主流价值观。
超越搞笑 一个文化偶像诞生
周星驰不可思议地超越了搞笑角色,成为青少年推崇的文化符号,这与网络时代的兴起暗合。从1997年开始,他的《大话西游》成为第一代网络“病毒”,BBS、校园网上无处不在。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周星驰所迎合的,正是内地第一代在丰裕生活条件下成长的年轻人的要求,周星驰不仅是偶像,更是网络语言的新的创造象征。他用自己特殊的语言形态,创造了新的交流模式。”
2001年,周星驰应邀走上北大讲台,标志着一个文化偶像的诞生,《时代》杂志这样形容周星驰:“他从什么都没有开始,努力发奋,用智慧、决心及坚持自己对无厘头电影的期望,成为一位喜剧巨星。”他也被好莱坞喻为来自香港的“赤脚汤姆·汉克斯”。
人到中年 我想有个家
《大话西游》是内地周星驰热的“永动机”——每次到内地大学校园讲座,周星驰无一例外都会被热情的粉丝邀请当众表演一段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珍贵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但周星驰照旧会面露尴尬婉言谢绝。毕竟10多年过去了,周星驰不再是当初那个年轻气盛的白面小生,而是一个成熟男人,正如他的老搭档
田启文感慨:“他不能无厘头一辈子。”
从《少林足球》开始,他的表演让位于电脑特技,到了《长江七号》,他更是甘愿成为一个小孩子的配角。周星驰认定这样的温情家庭片“已超越简单的喜剧范畴,拥有更广阔的市场。”这次进化,是他敏锐的商业嗅觉,更是人到中年的感悟。他一手发掘的林子聪认为:“《长江七号》很大的突破在于,这个故事是关于家庭的。”田启文认为这种变化很正常,“人总要长大,男人总有天会做父亲。”虽然星爷已满头华发,但他的影迷不愿他长大。对周星驰的进化,影迷反应不一,更多人怀念他以往的作品,一如怀念自己的青春。而这一次,周星驰首度以父亲形象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也让那些还不愿意长大的影迷,学会了用微笑和温情面对现实。
市场进化 陈可辛在拍《如果·爱》时曾说:“对于所有华语电影导演而言,内地都是他们的终点。”于是,我们看到
李安、
吴宇森回来了,杜淇峰、陈果也不再抱守一隅。内地开放的电影市场成为所有华语电影导演的大舞台,而周星驰是最早一批淘金者。
周星驰最早一部在内地影院放映的电影是《唐伯虎点秋香》。这部香港内地合拍片的出现,受益于内地从1992年开始的电影体制改革。然而,周星驰的第一次内地淘金“水土不符”,其无厘头风格让内地观众“大跌眼镜”,甚至引发众多批评。1995年,他与西影厂合拍的《大话西游》在内地上映,票房仅40万元。虽然周星驰许多电影在当时恶评如潮,但经过时间的沉淀反而成为经典,说他自身的“进化”显然更超前。
永远走在市场和观众前面,周星驰的进化成功之处在于勇于自我突破。《食神》成为他事业版图的新开始,并成功打进好莱坞。好莱坞甚至准备撮合他和金·凯利共同出演英语版《食神》。从饮食到足球,再到功夫,周星驰成功地突破自身局限,赢得全球市场:米拉麦克斯公司以150万美元买入《少林足球》海外发行权,哥伦比亚出资为周星驰拍《功夫》,《功夫》也创下华语电影在北美上映的单厅票房纪录,最终在全美2500多家影院放映。
与此同时,内地持续多年的周星驰热已为他的回归做好最佳铺垫。田启文说,2001年《少林足球》没在内地公映,周星驰非常失望,“这是星辉准备进军内地的第一部电影,结果我们没做对事情,没找到好的合作方式,失败了,大家很失望。”到了《功夫》时,周星驰花了大量时间与内地各方面沟通,各项操作也更完善,《功夫》终成正果:在香港以6200多万元票房刷新记录,而在内地更是狂收1.7亿元,全球票房近1亿美元!该片也成为CEPA政策实行以来,最完美的注脚之一。本月30日即将上映的《长江七号》,目前拷贝数量更是创出新高,这一次,周星驰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令人期待。
本报记者 卫昕
(责任编辑:小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