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青春剧《皮囊》(上图)VS美国青春剧《绯闻少女》(下图) |
英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文化心理差异,就像green day的主唱Billy
Joe在一次英国演唱会前的访谈时说的那样,一个英国乐队在美国举办演出,常常会取得成功感到满足,而一个美国乐队在英国演出,常常觉得很沮丧。这种落差来源于英国人在文艺上天生的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决不是傲慢的错觉。他们的确优秀太多。2007年的青春剧,在美国和英国的青少年间各有一部红透半边天。这两部戏完全可以验证上述观点。
美国的是《绯闻少女》(Gossip
Girl),曼哈顿上东区富裕小孩的生活,情节严重弱智和撒狗血,就是被无数派对连接起来的有情节的时装表演,可是对于美国青少年的时尚生活具有非凡的指点意义,并且就《纽约时报》组织上东区的小孩观看的反馈意见,他们就是那样生活的!比名牌,说闲话,办派对,就是他们生活的中心内容。
英国的是第四频道原创的《皮囊》(The
Skins),普通家庭出来的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不像美国有钱小孩的青春都耗费在派对和床上,这出戏里的主角们大多数都是在学校里,在宿舍里,荒唐地过日子耗青春固然是主题,可是校园生活也一刻不得闲,何况,还要追求女老师。
《皮囊》的主演是《about a
boy》里的小男孩,当年脸还肥嘟嘟的尼古拉斯长成了身高192公分的轻狂少年,整个人清瘦惨绿,每天与一群又傻又天真又敏感的同学厮混,琐碎的少年少女故事,无聊到家,入骨到家,你会发现其实英国人写少年,历来都是如此,聪明,忧郁,敏感,放浪形骸,邪恶,善良。噢,说到这,是不是觉得很像拜伦笔下的唐璜?那个更多人从莫里哀戏剧中知道的花花公子。然后发觉,英国人爱的少年从来就没有变过,
英国电影电视里的少年,从来不会像美国人那样,是坚定且专情的异性恋,仿佛从小就为成为“蜘蛛人”一样的英雄做准备。很多男主角总是性向模糊,对同性朋友充满崇拜和爱慕,又或者被人爱慕。人人之间都带有感情,说不清友情还是爱情占了上风。从前他们痛恨王尔德和拜伦,然而实际上他们都不自觉希望变成新的王尔德和拜伦,甚至私生活。
我们的主角Tony也是如此,有一个女友米歇尔,却不是很爱她,有一群好友整日厮混却自以为比他们都聪明,有一个gay的同学还要故意去诱惑他,跟爸爸作对,跟邻居的女人默默调情。可是即便坏孩子到这地步,他们个个仍是可爱的,鲜活的,不像美剧里的年轻人脱下时髦外衣再分不出个数,面目模糊。Bad
boy一边作弄老爸,一边读萨冈,问题少女凯西一边神经质地拒绝吃东西,一边锲而不舍地寻求被爱,还有更多更加可爱的高中生,让这出没有任何大牌时装赞助的戏充满看头。
美剧青春片可能花了大价钱在前期的造型上,他们每个青春剧都可以打造出很多当下的时尚icon,从前的凯蒂•赫尔姆斯,较早的米莎•巴顿,现在的布雷克。英国青春剧显然前期都集中在剧本上,也许没有一个人有一套你记得的行头,但是却有很多让你印象深刻或者感同身受的角色。
美国少年普遍给人的感觉是粗鄙,而说到粗鄙,大概要说他们的青春片只有《美国派》这类,可是那个开朗甜腻的味道,还真是适合普遍愚蠢的年轻人。你想所有年轻人如果都像《O.C》或者《One
tree
hill》里的那些高中生,只知道疯狂享乐转着圈谈恋爱跟爸妈小小作对,那该多么太平!再不用担心有年轻人会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像雪莱大学一年级就写出那个《无神论的必然》,因为按照美国青春片的模式,到了大学一年级,他们该担心的是高中时生的孩子如今怎么养活了。而英国人的青春片就可以像《猜火车》一样让你心有戚戚焉。
《皮囊》真的是皮囊,在美妙的摄影,诗意的音乐,细腻起伏的情绪下,说的都是一群人,那些细微的感情和人生的种种节点,青春也无非是人生的皮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