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和胡金铨交谈。旁边是丁佩。 |
1931年,胡金铨出生于北平,他的祖父胡景桂曾出任清朝监察院御史,而父亲胡源深早年则留学于日本京都大学,回国后在河北井阱煤矿当技师,民国时期则转行经营起了面粉厂;胡金铨的母亲擅长工笔国画,小时侯胡金铨则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从师练习国画艺术。童年的胡金铨就已经非常喜欢戏剧艺术,尤其沉迷京剧中的武戏,少年时代的他经常偷偷溜到湖广道或广德楼去蹭两场大戏看,甚至还被家里人发觉,挨了一通板子。
少年时代的胡金铨,就读于北平汇文中学,学校的教育倾向于传统的古典文学,而自小就在父母督促中研习古文的他,自然也就对所学所识驾轻就熟。然而除了自身学业之外,胡金铨的玩心似乎也更甚一些,平日里对文史书籍、古典文学涉猎得太多,就寻机到戏园子里找找乐子,不光是与大多纨绔子弟一样谈花论鸟、揣摩昆曲、杂说两句文武场,甚至还溜到八大胡同去听外省艺人唱的河南戏、陕西梆子。而最甚者当数听书,一有机会不光要与三两好友结伴溜到湖广道去听说书艺人评夕讲古,听不过瘾就再跑到天桥滚地场去听江湖艺人“围棚子”、“撂地”。有一次,因为说书艺人口误连连,总是将汉光武帝刘秀的名号说成刘皇叔刘玄德,胡金铨就带起头来给人家哄场,结果被几个地班子里收买的流氓揪了出去挨了一通修理,不光敲诈去了身上的银圆,鼻梁、眼眶也被打得又红又肿,回到家里还没等诉苦,又让家里人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可谓是倒霉倒到了家。
在到茶馆里与书友相互切磋的过程里,胡金铨得知了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在民间的深远影响。事实上胡金铨的父亲就有还珠楼主神怪武侠的很多手抄本,甚至他家还与还珠楼主有着前辈的世交,胡源深自己也曾亲自拜会过这个擅写神怪的奇人,而且也多次在家里设宴款待还株,没曾想,自己的儿子居然也私下里也开始去拜会这个老怪物。还珠楼主的性格很是古怪,一般很少开口给人讲神怪武侠故事,尤其是有小孩子时,更是不轻易造次。惟独他自己常年吸食鸦片,养就了一身“阿芙蓉”瘾,所以破例开声往往也都是犯了烟瘾,一边云山舞绕地吸烟,一边海阔天空地信口由缰。少年时代的胡金铨在家里明里不敢见还珠,也不敢轻易走进客厅公然去听他闲扯,只是偷偷站在门外听上一两句而已。后来,入了迷,就背着家人跑到还珠家里,央求还珠讲上几段。结果还珠并不搭理他,只是随声敷衍几声客套话,就打发了他。结果胡金铨回家就动了脑筋,居然想到了还珠的有吸鸦片的瘾,每次还珠被请到家里时,家里人总是给他预备上一小包作为筹礼,结果胡金铨也效仿起来,偷了家里的鸦片,带到了还珠家。
这样一来,胡金铨才真正在还珠的熏陶下开始狂热迷恋起了武侠文学,当年或许只为了一时兴趣,贪恋故事中的声色犬马,谁曾想几十年以后,他自己开始以武侠电影宗师为名、为业,以武侠文化的造诣开创中国电影的一个时代。
1950年,内战结束后,胡金铨只身赴港,刚开始时由于人地生疏,为了谋求生计,他自己也只能挑拣薪水低廉的兼职工作,同时为电影公司画广告招贴和给人补习英文的,其间也到过印刷厂当助理会计兼校对。在给电影公司画广告海报的过程中,他的创意与画风受到了一些电影从业者的赏识,1951年,21岁的胡金铨在蒋光超的引荐下跨进了电影的门槛,进了大片场,进入费穆主持的龙马电影公司画广告,随后转入长城电影公司美工科,在万籁鸣兄弟领导下从事电影美工,为《一板之隔》(1952)和《一家春》(1952)等影片充当任道具、绘图与设计美工职务。结果他严谨而细腻的美术天分,以及豪爽的个性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认同,很多电影人都对其青睐有加,并私下里邀其讲一些鲜为人知的野史段子,以及那些在香港难得听到的神怪武侠志异。
1954年,人缘极好的胡金铨在一些电影人的大力推荐下,开始了他的演员之路,初次亮相是在严俊导演的《笑声泪痕》中,有个戏分不大的客串演出,其后又在大导演李翰祥的电影中频频饰演角色,以致被人戏称作“最佳男配角”。胡金铨与李翰祥都有着北京的生活经历,也有着相同的文学爱好与欣赏意趣,既是同乡、趣味相投、又是同僚,当然就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好友。在香港影坛已经颇有声望的李翰祥开始大力帮助胡金铨,令其在短短数年里在业内走俏,并一手提携胡金铨编导了戏曲片《玉堂春》,从此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
在1956年进入邵氏影业公司之前的短短几年光景里,胡金铨曾先后出演影片《雪里红》(1955)、《长巷》(1955)、《三姊妹》(1956)、《小情人》(1956)、《全家福》(1957)、《江山美人》(1958)、《后门》(1959)、《燕子盗》(1960)、《武则天》(1961)、《花团锦簇》(1962)、《万花迎春》(1963)等多部;还主演了影片《马路小天使》(1956)、《妹妹我爱你》(1956)、《两傻大闹摄影场》(1956)、《安琪儿》(1957)、《妙手回春》(1957)、《擦鞋童》(1958)、《畸人艳妇》(1959)、《一树桃花千朵红》(1959)、《隔墙艳史》(1960)、《福星高照》(1962)等10部;与此同时,在《有口难言》(1954)、《金凤》(1955)、《倩女幽魂》(1960)、《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等影片中担任助理导演或兼演出;另外,除了编写《花田错》(1961)、《山贼》(1964)等电影剧本外,还编剧兼执行导演影片《玉堂春》(1963)。这一时期,胡金铨辗转于龙马、长城、永华、轩辕、亚东、亚洲、新天、东方、清华、电懋、海燕、四维等多家影业公司,先后得到费穆、万籁鸣兄弟、朱石麟、李萍倩、陶秦、严俊、李翰祥、卜万苍、罗维、岳枫等著名导演的影响、指点和引导,并与李清、韩非、夏梦、林黛、王引、陈燕燕、李丽华、乐蒂等著名演员合作,广泛地接触和学习各种电影技巧;为了充实自己,胡金铨还涉猎顾仲彝、张骏祥和黄佐临等戏剧、电影家的理论书籍,通过俄译英的文本一遍一遍地阅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电影大师的著作。可以说,1951年到1964年间,是胡金铨作为一个刻苦、勤奋而又颇具才情的电影青年,全面掌握电影技艺、深入感受电影文化并酝酿自身突破的重要时期。
1965年,胡金铨执导了自己首部电影《大地儿女》,因为是有关抗日的敏感题材而在新马地区遭电检删剪,但却在台湾地区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与商业收益,并在当局的推荐下成为第一批受到政府鼓励发行的外埠政宣电影。次年,胡金铨拍成了经典武侠片《大醉侠》,他真正的电影风格开始显露峥嵘。《大醉侠》借鉴日本武士电影以及西部片的精华,融会了中国山水画意境,形成了胡金铨独特的电影美学,开启了新派武侠片潮流,影片一经上映,就在港台地区卖了个满堂红,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光是捧红了武侠名旦郑佩佩,也使得自己的地位迅速标升,成为邵氏电影的一代宗师,并将从前流行于香港电影界的神怪武侠潮流成功转行,为新派武侠电影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影片《大醉侠》有着成熟的美术造诣以及中国传统戏剧的诸多风格引借,无论是人物的亮相、装束、动作都受中国传统戏剧“文武场”的影响。胡金铨自述说“许多人以为我拍了很多武侠片,其实不然,我对武术一点都不懂。我拍的动作完全是从国剧中借来的,我的武打动作是将舞蹈、音乐、戏剧合而为一,我把戏剧动作分解,并且想尽办法让它在电影中达到最惊人、最突出的效果。”
1967年,胡金铨拍完《大醉侠》掀起邵氏的“彩色武侠世纪”之后,随即就在自己的电影制作成本以及制作习惯等环节上与邵老板闹开了矛盾,后来不可开交之时,就假借受台湾电影人沙荣峰的邀请,而离开了邵氏电影机构,去往台湾国联电影公司寻求发展。到了台湾后,由于先前的《大地儿女》曾为胡金铨在台湾电影界树立过良好的口碑,所以没有存在信任危机与发展桎梏的问题。当时台湾媒介还对胡金铨的到来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期望他能够为台湾电影界带来一些更为成熟的艺术创意与商业经验。
1967年,胡金铨在短期之内就拍成《龙门客栈》,上映之后掀起武侠狂潮,不但在台湾创造了新的上映、票房的奇迹纪录,更打破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票房记录,在港台、韩国和菲律宾等地引发观看热潮。这种现象是台湾电影一直以来都不曾有过的辉煌,尤其是在武侠电影题材上能击败香港邵氏电影机构,则更让人感到无法想象。
此后,胡金铨花费3年时间拍摄了中国武侠电影史上鸿篇巨制——《侠女》,拍摄周期之长,耗费之巨大,都在当时令人无法企及。影片1972年才公映,但商业状况并没有达到想象中那么火爆,自此胡金铨武侠电影开始受到质疑,评论界也在台湾电影新一轮的文艺片浪潮中很快讲其遗忘。但一直到1975年,影片《侠女》时隔三年之后才不得已参加海外影展,以求外埠商机,不想却获得第28届戛纳影展“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自此胡金铨也成为首位获得国际承认的中国电影人。获奖之后,《侠女》引发台湾媒体的大范围评论,开始不断研究电影的艺术成就,称其为中国电影开先河、争光荣的历史巨作。在这样的舆论热度下,影片得以被重新上画,结果重新上映后的票房收益立即激增起来,为胡金铨赢得了难得而意外的发展契机,并在同年里,重新找到了机遇拍摄了武侠电影《忠烈图》。
胡金铨和晚辈徐克交谈。 |
1978年,胡金铨当选为英国出版的《国际电影年鉴》当年世界五大导演之一。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获得国际学术界承认的电影人,并开始自成一家,以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严谨的作风进一步影响世界电影的美学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代宗师。
虽说艺术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在商业价值上,胡金铨却一直呈现高开底走的颓势,慢慢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淹没。20世纪70年代胡金铨执导了一系列票房失败的作品,然而他不甘囿于武侠片窠臼,仍努力拍摄东方写意色彩的空灵作品。在韩国拍摄的《空山灵雨》及《山中传奇》是他后期的代表作品,在意境上都酣畅淋漓,但似乎格调过高,导致了无人观赏的尴尬局面。
20世纪80年代他在台湾拍摄通俗时装喜剧《终身大事》,以及古装戏《天下第一》、《大轮回》,可惜都不合时宜,遭到了市场的冷遇,自此无法再现当年之辉煌。1989年应徐克之邀复出筹拍《笑傲江湖》,他由人物造型、布景、服装设计开始参与工作,这位武侠片大师颇有重整旗鼓之势,但随后因与徐克意见不合而黯然退出。最后这部作品由徐克、李惠民执导完成,为示尊重将胡金铨挂名为总导演,虽是如此,在造型布景等诸多细节,以及场面气氛上仍都沾染上胡氏开阔写意的风格。
胡金铨一生读书甚勤,酷爱钻研《明史》,故此他的影片大都以明代为背景。1991年拍摄最后一部作品《画皮之阴阳法王》之后,胡金铨收罗材料,研究史实,历经数年筹拍《华工血泪史》,原定在1997年夏天开机,谁想在年初的心导管气球扩张手术中不幸离开人世。
从1964年在邵氏影业公司独立编导影片《大地儿女》开始,胡金铨逐渐确定自己的创作风格,并最终获得电影作者与武侠电影大师的地位。总计起来,到1992年在新达宝影业公司编导影片《画皮之阴阳法王》为止,胡金铨先后在香港和台湾两地编导或导演了《大地儿女》(1964,香港邵氏)、《大醉侠》(1966,香港邵氏)、《龙门客栈》(1967,台湾联邦)、《侠女》(1970,台湾国际)、《喜怒哀乐》第二段《怒》(1970,香港蓝天)、《迎春阁之风波》(1973,香港嘉禾/金铨)、《忠烈图》(1975,香港金铨)、《空山灵雨》(1979,香港罗胡联制)、《山中传奇》(1979,香港第一/金铨)、《终身大事》(1981,香港金铨)、《天下第一》(1983,台湾中影)、《大轮回》第一段《第一世》(1983,台湾台制)、《笑傲江湖》(1990,香港电影工作室/龙祥)、《画皮之阴阳法王》(1992,香港新达宝)等14部影片。其中,在《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空山灵雨》、《山中传奇》等影片里,胡金铨还兼任出品、美术和片名设计;在《空山灵雨》、《山中传奇》、《终身大事》、《画皮之阴阳法王》等影片里,胡金铨参与了剪辑。在这些影片序列中,除了《大地儿女》、《终身大事》两部之外,其他均属武侠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