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在第五届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上,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将被香港舞蹈团编排成舞蹈,在中国剧院上翩然“起舞”。这台节目今年在为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首演时获得很高评价。
舞蹈诗《清明上河图》共有18个篇章,每个篇章像一幅风俗画,展现北宋时代汴京的风土人情,其中有很多民俗的篇章,如“百戏”中的“社火巡游”、“走鞭趟马”、“跑旱船”、“踩高跷”、“追鱼”、“耍高人”和“走矮人”等。
在舞剧中扮演画师张择端的香港舞蹈团首席演员刘迎宏告诉记者:“在《清明上河图》首演时,很多观众对‘纤夫’的篇章很感兴趣,因为这里有力度的表现,男舞蹈演员扮演的纤夫运用了舞蹈中多种高难度技巧,表现拉纤的齐心合力,加上灯光舞美的真实效果,把纤夫的豪放和拉纤的独特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应该说在香港舞台上是很难看到的,因此演出时赢得的掌声也最多。”
关于人物
刘迎宏介绍说:“这部舞蹈诗主要是色彩的描述,它不同于有故事情节的舞剧,更多的是展现历史的画面,而我扮演的画师张择端则是其中穿针引线的人物,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于创作
香港舞蹈团艺术总监梁国城是《清明上河图》的导演,编剧曾柱昭对宋代历史和舞蹈史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为梁国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作曲家史志有则把他对中国古典民族音乐的理解融入到交响乐中,为舞剧营造了各种色彩的音乐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