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讯 新加坡影片《小孩不笨》系列在新加坡创造了上下集810万新币的票房纪录,是新加坡本土最卖座的电影系列。在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亚洲市场上映时,也获得一致追捧,甚至成为不少地区的学校教材。然而,虽然参加过多次展映,《小孩不笨》系列却迟迟未能进入国内市场。导演梁智强日前在上海透露,“儿童片”的帽子使得国内发行商对影片的市场前景顾虑重重。
《小孩不笨》海报 |
儿童片面临窘境
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内,儿童片从创作到发行面临着多重压力:投资少,发行渠道不通畅;票房低,影人无法取得声名。这种“闷坑”效应使得儿童电影成为一个雷区,电影人避之不及,儿童电影创作队伍匮乏,儿童电影面临困境也就不足为奇。一位曾经拍过儿童片的导演一语道破:“拍儿童片,费力不讨好,开机没有钱,院线不接招,映后不叫好。”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电影产量达330部,儿童片占28部,其中的大部分难以进入院线。
创作定位是症结
一方面是国内创作者抱怨费力不讨好,另一方面是《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等引进大片在影院一次又一次地掀起观影高潮。上大影视学院副教授石川指出,与其从市场角度,不如从创作源头审视国内儿童片的生产制作。石川指出,儿童片从创作角度来说需要很高的技巧,成人写儿童,就必须以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情感感受世界,创作者要把自己化身为儿童,了解儿童真正的状态与需要。长期以来,国产儿童片习惯把观众定位局限于儿童,在创作伊始就直接形成了一种欣赏壁垒。在一些国产儿童片中,无论是动作还是语言,总让人觉得过于稚嫩,没法不认为这是一场只属于孩子们的游戏,就像给了孩子们一堆只属于他们的玩具而已。
板起脸不如俯下身
放眼亚洲影坛,除了《小孩不笨》系列在新加坡等地广受欢迎,伊朗拍出的《小鞋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等儿童片,孩子气和人情味都十分浓郁。石川指出,真正成功的儿童片必定是孩子们喜欢的而且不仅仅是孩子喜欢的电影。
梁智强介绍,《小孩不笨》在新加坡放映时,最初找的是一批儿童观众,他们看完以后,都把自己的父母带进了影院,因为孩子们觉得这部影片值得跟爸爸妈妈分享,一起来审视彼此的生活。《小孩不笨》讨论的是家庭关系中的亲子沟通问题,梁智强说:“看到当下社会,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引发的社会问题太严重,就萌发了拍片的冲动。”事实上,有社会关注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共鸣,以致取得市场成功。而国内一些以此为题材的儿童影片,往往是板起脸来的教育者面孔。有影院经理形象地把这些只有教化作用的儿童片称之为“文件片”,儿童的天性和特点决定“文件片”只能受到儿童的排斥。
短评
小孩不笨
什么样的儿童片才能真正赢得孩子们的喜爱?有网友戏言,承认“小孩不笨,笨的是大人”是关键。看似一句戏言,却包含了不少智慧。我们当前的儿童片创作,往往要么是哄孩子,拍出来的片子连孩子都觉得幼稚,更别说吸引成年观众,要么就是教育孩子,拍出来的片子充满了大道理,孩子们唯恐避之不及。“小孩说大人话”成为不少儿童片的通病,大人小孩看了都不舒服。反观国外的优秀儿童片,无论是动作还是语言,童真中透露出超越年龄的专属于孩子的睿智,一方面让孩子们倍感贴心,另一方面也勾起了成年人的美好回忆,谁不是从童年走过的呢。
安下心来,弯下腰来,和孩子平视,想孩子所想,思孩子所思,我们的创作者,请记住“小孩不笨”。
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香港委员会大使的知名艺人梁咏琪,于近期结束了她远赴内蒙的亲善探访活动,10月21日下午,刚刚归来的梁咏琪便马不停蹄的赶到了北京...
07-10-22 07: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