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曲《清平调》优美的旋律,把观众带入唐代皇宫中的雍容华贵。这就是前天第10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唯一一部歌剧《诗人李白》在保利剧院演出时带给观众的感受。
虽然舞台上十分简洁,没有过多的布景,只有一轮明月和一个旋转舞台;剧中人物除李白外只有“诗”、“月”和“酒”这种抽象的概念人物,但带有中国民族五声韵律的音乐与西方现代交响乐技术的融合,把优美的旋律推到整个交响背景之前,带给观众的是充满了新颖而优美的旋律,有别前几年的交响乐创作中只重视现代激发的艰涩。
从歌剧《诗人李白》到不久前郭文景为音乐节创作的《江山多娇》,再到今年9月初叶小纲为中国爱乐乐团创作的交响乐《巍巍昆仑》,人们发现中国当代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从注重现代技术的运用阶段,转入到注重旋律增强可听性的阶段,中国现代交响乐作品开始回归旋律。
从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谭盾、郭文景、叶小纲、瞿小松等一批新一代作曲家的出现,西方现代音乐的新技术成为中国作曲家追寻的一个法宝。2002年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推出陈其钢的《蝶恋花》,人们对作曲家运用优美的旋律加上法国音乐现代技术塑造的女人心态十分赞赏。而在那前后的一些作品,包括叶小纲、郭文景等人的作品都在吸收中国民族文化方面作出努力。第二年谭盾拿出的《地图》更是站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上的演奏形式的翻新。但近两年作曲家们已经逐渐在吸收中国民族音乐方面在加强旋律性上作出努力,经过无数的讨论和争论以及作曲家们的实践,让旋律与现代技术结合得更加紧密,已经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新趋势。
郭文景不久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回归旋律性表示的是作曲家的一种成熟,《诗人李白》中的‘清平调’是静下来以后内心的表达,它展现的是我创作的另一面。”而叶小纲告诉记者:“音乐是给听众听的,因此是作曲家在经过一系列实验后找到的最佳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在不久前,一些乐团的指挥和团长也不约而同地谈到交响乐创作的可听性问题,谭利华就强烈呼吁作曲家创作的现代音乐要为大众,交响乐要老百姓听懂的理念。《诗人李白》、《江山多娇》和《巍巍昆仑》等旋律优美可听性强的作品来得正是时候。
火爆京城的小剧场话剧《我不是李白》第三轮演出将于11月1日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隆重登场.该戏曾在前两轮演出中创下连续30场演出...
07-11-06 1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