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也是行走一人
https://club.yule.sohu.com/yulemain.php?c=94&b=zz0170&a=19826
爱玩的大龄男青年,懂生活,会生活,尚摄影,好旅行,孩子般开朗热情,可爱的观影团男银!
应该修剪枝叶的后现代生活
我在观摩之后的问卷调查里百分制打分填写的是75分,在这里仍然这么坚持。
如果是许鞍华的电影,如果是有了斯琴高娃加入的电影,我宁可认为它是刚过了及格线的。
“我们想法很多,我们无法表达,100分钟已经不能容纳我要说的一切细节,我们要拍小人物但我们也一定要说大世界,我们的人物关系和真正要阐明的主旨最后都会被无情的剪刀咔嚓”……是不是更多有影响力的导演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类似的问题?我不知道。
至少在我个人看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就是这样的:几组看似没有关联的人物关系和事件,欲描写出一个以“姨妈”为典型人物的“遍布中国现代化城市的那些不合时宜的业余的文艺爱好者和那些失败的人们”。其实在情节和人物上多用点加减法,或修修枝叶,这枝将败的月季还是能使人闻得仅余的那点清香,摆出一个蛮好的POSE与其他花朵争几天的,如同许导以前的《四十》一般。
人物和事件有些繁杂。不知道是因为最后收剪带来的无奈,还是许导被这许多星星搞得不能多几场他或不能多几场她的戏,或是剧本原来是照着上下集乃至电视连续剧的篇幅去做的,最后是可能让她有点晕了。
“姨妈”的人物写得看来是非常扎实的,斯琴高娃的表演除了有些过于投入了表演之外无懈可击。说她过于投入表演实在是有愧于她的戏的,但在“受骗事件”之后明显感觉表演性越来越强化了,尤其是埋小猫那场戏开始到回东北之后——如果排除应有的最后一场“早市馒头”是的确需要夸张处理一下的。斯琴高娃的表演确实是在现今女演员中无可替代的好,可电影一旦演绎得使人觉得有看话剧的感觉时就有点点过了。
周润发的“潘知常”很是滑稽,在他刚出场时我想到了一个网络表情,一个掩着抿着嘴偷乐的表情,那一定是我当时看到他出场时的样子了。四个兜的灰色中山装敞着八十年代的怀,苏E或苏K(此处特指汽车牌照)的八字胡,一口粤C的普通话却尖着圆润的戏腔,忽而高腔忽而嚎啕……我真的一时没想明白他怎么会接了这样的角色又能生出这样多的滑稽来。可惜这个人物味道十足但又余味不足,时不时地突然出现又突然就消失了,我想肯定他的戏不止到现在看到的这一场。
想起在开演前发哥“率队”致意,完全抢了主持人的风头,现场又是抽奖又是致谢又是调侃,甚至不忘教育一位先生该将抽得“3•8”的大奖让与女士,那言谈完全一个诙谐潇洒风流倜傥,可知饰演一个“潘知常”是很轻松的事了。
“女儿”赵薇的表演我没找出什么缺陷来,这一点应该夸夸这丫头。影片放到一多半时,背后有人嘀咕了一句,赵薇怎么还没出现?这才突然想到她,然后马上她就露脸了。该夸夸那位,他如果改行,那该是多好的编剧啊!可惜的是,赵薇的出现带来的电影叙事风格的完全变化,这也是这部影片的败笔之处。
水太太”是我喜欢的角色,夸张又有内敛,既不抢戏又不失戏,是这部影片里恰好不多不少的人物角色。卢燕的戏看得不多,大多都是配角,因为喜欢这个角色我甚至喜欢上她上海话的发音,拿捏十足。
“宽宽”是串起这根糖葫芦的竹签,很合适。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表演也是可圈可点的,遗憾的是这个人物的背景有点过虚,略显突兀,哪怕是多几句孩子自己的旁白交代一下都好。
还忘了,影片里还有女儿身患绝症又被逼去碰磁骗钱的的苦命母亲“金如花”(史可)、“宽宽”的初恋——被精神错乱的奶奶毁了容的“飞飞”、没有教养的乡下商贩方青卓、“姨妈”的老公赵薇的下岗工人“爸爸”、“女儿”不争气又很自私的男友……
……
还有多少人物啊!写不完了。
不知道SOHU发的那个问卷调查问题都是谁出的,但其中一个问题觉得正好可以在这里说明我的感觉: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对生活的刻画,您觉得是否“深刻,涉及面颇广,每个角色都有故事发人深省?”
是的,人物和故事太多了,每一个故事都要讲得那么清晰,这是一个弊病,有时候不见得能为主题服务,反而会影响主题的发挥。
其他几点看法:
故事的基础很好,很有味道。
摄影流畅配乐也很合适,好象大家说得很多了,还真不知道音乐是哪位呢。
至于有些网友点评的结尾弊端一说,我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我觉得正好是这样的结尾才是这部影片一个合适的结束,也给它定下了一个更为合适的基调。挺好的结尾,也挺蔡明亮的结尾。
对场记和录音师应予严重批评,好几场戏的穿帮(比如潘去姨妈家,明明在楼下买了西瓜和果篮,姨妈那么在意那个已经摔坏的西瓜,却在开门时俩人都把那么贵重的一个果篮忘到不知哪里去了),和几处明显的录音失败(如姨妈和潘激动相拥以及着戏服起舞的时候,显然别在前胸的无线麦克竟一再噗噗作响)是这样一个剧组阵容中不该出现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