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视 TV > 大型情感纪实节目《第12夜》 > 最新动态

要商业也要专业 中国首部电视心理剧的诞生

  最近网上有不少评议电视节目《第12夜》的文章,这是一档刚刚开播的电视节目,之所以吸引了褒贬不一的关注,就在于它的内容涉及了颇受争议的新概念“试离婚”,并且在纪录试离婚的过程中设计了许多环节,当事人必须一一经历。

一个有游戏规则的纪录片,给人的感觉倒象在做秀。一般认为,商业电视人制作这档节目的初衷应该是:用婚恋专家的指导做筹码吸引迷失在围城中的人参与节目,再用参与者的婚恋故事吸引观众,最后将观众的眼球经济卖给广告商。然而,笔者更愿意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这种节目形式的社会效益。

  由于是全国首创的电视形式,无法简单地用真人秀、纪录片来概括,笔者认为它更像附带心理访谈的情景剧,专家的适时介入是节目点睛之笔,参与者在节目规则下安排日程,不时接受专家的纠正和评点。在这种节目里,参与者不再延续生活中的消极回避或低精心程度的思考,他们将在镜头下扮演一个角色——一个积极解决问题的人,这样参与者的身份就发生了转变,镜头下的他们是每个人内心最想成为的自己,认知心理学中称之为“客我”,“客我”参与游戏设置的各种环节,表现出的性格缺陷和行为差异经过专家适时纠正,再由跳出游戏的“主我”接收,从而达到“主我”、“客我”的互动,逐渐完善自我,具体到要解决的问题——婚姻与情感,自我可以实现更理性的面对。

  根据该栏目有关负责人的说法,这种参与者、情景设定、专家互动并存的节目是有意地借鉴了心理剧的形式。心理剧是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角色扮演,或者等同于情景剧的通俗说法。心理剧有五个基本要素:导演、主角、辅角、观众及舞台。一场心理剧过程,会经历三个阶段——暖身、演出、分享-整合。其中,主角是心理剧演出的主要人物,也是心理剧团体的焦点。

  在演出阶段,主角可以扮演自己理想或幻觉的化身。剧情一般是与主角的实际情况相近似的内容(离婚、母子冲突、家庭纠纷等)。进而在演出中重新体验自己的思想、情绪、梦境及人际关系。

  在舞台上,主角以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在心理咨询师精心设置的环节中,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在舞台上,这样再加上心理专家们的适时介入和纠正,可以揭示深藏在主角内心的症结,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通过主角目前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揭示出其“心结”产生的根源。同时让主角通过这个过程,真实觉察到自己身上“看不见”的,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的负面人格特质,从而起到修复心理创伤,提升心灵品质的效果,帮助主角提高将来适应类似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建立更合适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夫妻、恋爱、职场关系等。

  而在分享阶段,所有参与者——配角、观众都有机会疏通他们的感觉。这是一部心理剧的升华阶段,它将心理剧的教益扩散到在场的每一个人。分享阶段引导的合理,这部心理剧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

  因此,设想真的有一部心理剧以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介为舞台,并且它致力解决的是大众生活中广泛存在的问题,例如婚姻危机,那么它将是自1921年心理剧诞生至今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一部,是古老的心理剧借助科技发展进化的成果。这是因为,从认知心理学上分析,电视节目的观众与舞台心理剧的观众一样,能与主角进行情感的互动、分享。

  以《第12夜》为例,首先,所有参与者皆从观众中来,节目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平等化渠道,使观众对参与者(即主角)有心理上的认同。从同一类人心理出发,观众将从参与者探寻他们同样感兴趣的问题(婚姻)的过程中得到了补偿性体验和替代性满足,参与者对婚姻问题的最终解决带来了其自身的喜悦。

  其次,“电视是在近距离和更加私人化的空间观看的。电视表演者的特写在比例上最接近直接的人类接触。” 这使得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更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纪实节目中对他人私生活的关注也吸引了一些观众,有些观众从内心参与到节目中来,也有一些观众为节目中的每个人的命运而担忧,促使他们跟进收看,观众可以从节目中获得经验,反省自己的行为及情商弱点,进而完善自己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能力。

  以上对《第12夜》这档节目可能具有的广泛的心理剧作用的分析,是建立在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上的,该理论认为:人们使用大众传媒,有满足某种特殊心理的需要,如从传播内容中寻找生活的结合点、转移情感、增广见闻、寻求解决问题的普遍性方法等等。须知“使用与满足”是建立在一定的精心程度之上,根据佩蒂与卡西欧皮“精心的可能性模式”,观众在高度精心的状态下,才会致力于通过传播媒介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为节目的哲理性、内容的逻辑性所折服;而在低度精心的情况下,观众是以一种“随波逐流”的方式收看节目,容易被节目内容的细枝末节左右。

  所以,《第12夜》想做中国第一部电视心理剧,就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能使观众在收看节目时从窥私取乐转变为透视人生问题的严肃视角。这就要看节目的整体基调,主持人类型等,一档涉及婚姻生活的节目,不会缺乏参与者、更不用担心收视率,最不易的就是要把它做成严肃、专业的情感指导性节目,就像央视的《心理访谈》——专业也可以不悖于商业。

  反思中国电视业的发展,同样是狂欢着奔向商业的浪潮,如果很多的情感访谈性节目、真人秀等能多做一步,不止于讲故事、挖隐私,而是致力于解决一个社会问题,或者多些对观众的教益,使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相结合,也是个好现象。

  

(责任编辑:老李)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