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香港回归题材剧中最后一部与观众见面的大戏,《荣归》在经历过许多善意的猜忌与观望之后,终于凭借“以多敌一”的播出平台,掀起纪念香港回归剧真正的收视狂潮。《荣归》播出第一天起,便出现了几乎一边倒的观众评论,所有观众都认为“对比几部同类剧,《荣归》才是香港回归题材剧中真正的好戏。”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到底是什么赢得了十亿观众的心?或许《荣归》总监制李少红(李少红博客,李少红新闻,李少红说吧)的一番话最能概括:“我们是按照文艺片的拍法来拍这部剧的——主打情感牌,可以说从编剧、导演到我们演员的整个“创作流水线”都在情字上下足了功夫;最关键一点,我们的“情”都用来关照两岸三地的国计民生。”
事实证明,李少红的话并非口号。《荣归》就像是一幅全景式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从开篇到结局,一个个鲜活、立体而又动人的惊喜画面不断展现出来。
全剧起于1997年止于2007年的时间线紧扣主题,故事就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和背景下展开。一对失散了50多年的兄弟,在经历了太多苦难后的晚年,终于骨肉团聚。大哥李国荣(焦晃饰)是北京一家著名烤鸭店的主厨,而李国凯则是香港荣凯集团的总裁。香港与内地不同的发展现状,和二人迥异的人生经历、身份地位,使得兄弟间产生了摩擦。李国荣的义子李奕(吴军饰)来到香港发展。孩子们不同的人生走向,为各自事业拼搏的过程中,也使得两家人逐渐融合。
吸引观众的是,剧中李氏家族的命运不断随着动荡的社会事件而改变着,金融风暴、负资产、SARS,这些波及全香港每一个公民的黑色记忆至今令他们历历在目。切不说富豪们破产时怎样,单看“李奕炒股陪掉20万以至不得不去卖肾,他要好的朋友选择跳楼”这些情节就足以勾起香港观众的感同身受。而更让观众感到慰藉的是——李氏兄弟面对困境同渡难关时的团结与勇气,这种团结和勇气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香港精神。香港人民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一步步走出困境,走到今天。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荣归”并非单指香港有了历史性的归宿,而是个有着多重意味的词语。事实上,它更暗喻着剧中人物命运的归宿。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说:“李荣凯于暮年回归了亲人的怀抱,大儿子李明浩在消极处世后回归了积极的本性,二儿子李明捷在破产风波后回归了家庭更完成了自己对爱情的拯救,而明思则寻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完成了自身浮躁情感的回归……”在过圣诞节的一场戏中,李国荣把儿子李奕送给他的袜子挂在圣诞树上,之后自言自语地许下愿望:“香港好。中国好。下一代好。”看到这个情景的那一刻,我真的是泪流满面。那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与荣耀以及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一下子占满了我的心房。
如果对比前两部回归剧,《荣归》在剧情上的优势就更加明显。有观众在网上发帖形容《香港姊妹》是“水土不浮的港式主旋律,主演的表演让人味如嚼蜡”;《岁月风云》虽有“央视+TVB(TVB新闻,TVB说吧)的强强联合的金字招牌,但失去平衡的剧情发展和演员表演让人怀疑编剧是将原本两个毫不搭调的剧本硬拼凑在了一起,尤其网络口水歌的伴唱实在让人哭笑不得。”而《荣归》,让人不得不叹服陈宝华“金牌编剧”的名号。她把自己所了解的内地和香港的真实状态,和谐有序地结合在一起并全盘展现出来。“它是至今为止,所有同时反映香港和大陆生活的影视作品里最客观、最人性的一部电视剧。丝丝入扣的情节,极其生活化的真实表演,像午夜幽兰般散发着迷人清香,让人欲罢不能。”
《荣归》中处处弥漫的民族大义、兄弟情、夫妻情、恋情、友情、邻里情……让其中的每一张面孔都鲜活而立体。《荣归》虽然有命题作文式的嫌疑,但绝非“应时之作”;在成功的艺术包装之下,它绝对是坛放得住的好酒。也许再过十年,我们才能品出它真正的醇香。(Lu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