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北京人艺的《雷雨》迎来了自己第500场演出。众所周知,《雷雨》中有八个角色,殊不知大幕之后还有第九个角色,就是《雷雨》中的“雷雨”。
在《雷雨》这出戏中,一场雷雨从酝酿到雷雨交加是全剧的背景环境,作为线索贯穿始终。
指挥:
雷雨的布景是封闭的三面墙式的传统布景,效果人员看不到场上的进展,所以效果师会站在桌子或者其他比较高的地方,“观察”着场上的节奏,随时指挥由舞美和群众演员共同组成的“雷电组合”,几乎可以算是一个完整的打击乐队了。
这个乐队规模之庞大已经远远超过台上演员的数量。台上总共八个主要角色,但负责打雷下雨的工作人员至少要十几个。
雷:
《雷雨》里根据剧情需要设计了多种不同的雷声,远雷、近雷、炸雷、闷雷还有滚雷,来配合剧中人不同的情绪。雷声要用很讲究的椴木三合板来制造,椴木是用来做小提琴的,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制造雷声效果最好。打雷的时候,十几个人一起晃动木板。但这可不是随便晃晃就可以的,需要根据剧情需要,打不同的雷。
首都剧场两侧副台是不一样大的,上台口空间比较大,回响时间长,可以通过控制,产生各种不同的雷声效果效果。
电:
有时候,光有雷声是不行的,还要有闪电。闪电效果是用灯光实现的。配合闪电的雷叫做霹雷,是用洋铁皮打出来的。这块洋铁皮有两个妙用:一是在手里晃动产生轻微的脆音,和闷雷相配合,使雷声更加逼真;二是电闪雷鸣的时候,要制造霹雷效果光晃动是不管用的,这时要用大号鼓槌猛敲铁皮,发出的声音振聋发聩。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但在舞台上,为了配合演出情绪和节奏,雷电必须同步,所以,每次打雷的人与打闪的人必须在一起,谁都不能脱离对方的视线。
雨:
在老版《雷雨》中,传统的“雨”是一排玻璃丝的鱼线。需要下雨时工作人员晃动鱼线,用灯光打在上面,制造出雨丝闪烁的效果。这一次,新版雷雨放弃了传统做法,用水管和水泵配合,在舞台上下起了真雨。
雨声的效果也很重要。雨点打在房檐上,地面上的声音,烘托着剧中人的情绪。用芭蕉扇穿上各种珠子,拿在手里摇动,就会出现非常逼真的雨点声。如果是小雨,可以是一个人轻轻摇动,如果是一阵猛烈的急雨,则需要十数人一起猛烈摇动。这时,闭上眼睛,就如同站在暴雨当中。
人艺的舞美设计李果介绍说,其实现在的科技手段,可以完全用数字化的音效制造雷雨声,音效台就可以解决,比起人工拟声来,不仅逼真程度会更高一些,而且也更省事。但话剧是细腻的艺术,电子音效划分得再细,出现的时机和情绪也不可能与演员的表演配合得严丝合缝,所以,北京人艺在这出戏里一直坚持使用人工拟音,尽管成本很高,但只有这样,才能使这“第九个演员”和舞台上的表演水乳交融,给观众更完美的观演体验。
还有一个有趣的巧合,这一版《雷雨》从首演至今,每轮演出的首场全都赶上雷雨交加的天气。这一轮也不例外,6月30日首演时正赶上今夏北京最大的一场雷雨,剧场内外雷声雨声交相辉映,连观众都感叹,这真是“天意”。孙丹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