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日,早报文化讲堂将进行一场别有意趣的皮影戏现场演示讲座!届时将请七宝皮影馆70多岁的老艺人讲解并表演,更将邀请观众上台试演。
眼下皮影馆老艺人们有相当部分已是年逾古稀 |
提到皮影戏,人们通常以为只有陕西等北方地区才盛行。其实,上海本地也有属于南方流派的皮影艺术。作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方皮影,在半个多世纪前曾活跃于上海地区的乡间田头,至今在上海市郊的七宝、奉贤等地区还生存着一些皮影表演团体,其中七宝皮影馆是一个由政府资助兴办的系统整理并表演传统皮影戏的专业机构。为了展现其南方皮影流派的魅力,东方早报特别邀请七宝皮影馆下周日在东方艺术中心进行“南方皮影纵横谈”专场讲座。
皮影古称灯影戏、平面傀儡,起源于汉,繁盛于宋,金兵入侵中原后,艺人们流离避难,四处为家,渐渐形成了北方、陕西、南方三大皮影流派。上海本地皮影源自清光绪年间,1930年代到达鼎盛。七宝皮影馆馆长朱墨钧介绍,皮影是一项综合艺术,表演时,演员手操皮人,融唱、念、白、做于一身,更兼具编剧、舞美、道具等职能。皮影除对于演员身段不作要求外,对于其他综合素质要求颇高。
首先,演员操演的皮影大都需亲手制作,北方皮影多用驴皮,侧重精雕细刻;南方皮影大多使用牛羊皮,现在更创新用了PVC材料,透光度比较高,更注重绘工。不同的画法代表人物不同身份和性格。奸臣佞人就是涂画红鼻子、睁开的爆眼、外翘的胡子,以表示性情不纯,而忠良之士多为眯起的细眼。一丝一发,皆有章法,老观众都能一一分辨。除此以外,演员的嘴上工夫也很关键,虽然人在白布后,但是念白还是要靠背,如照本宣科会使手和嘴的表演不能同步。必要的时候即兴噱头更是吸引观众每场必到的要领。开场收场掌握演出节奏也一样考验演员功力,在布后的演员虽看不到观众,但也需要时刻感受现场气氛。
遗憾的是,现在专业人才稀缺,想拜师学艺的人也凤毛麟角。过去,皮影戏班大多为半职业演出团体,从师学艺者,学徒3年,帮师3年,业成师赠《赋札》、《图样》、《脚本》三书,标志着学业告成可以正式演出,如果学后没拿到“宝书”则意味着工夫还没到家。眼下皮影馆老艺人们有相当部分已是年逾古稀,传承乏人的问题日益显现。
事实上,皮影戏直到文革前还活跃于上海市郊。记者采访七宝当地上了年纪的人,回忆起当时演皮影的盛况,一点也不亚于如今电视里的选秀节目。每到农闲季节,日薄西山,皮影戏班点起灯,拉起布,锣声一响,观众们就团团围拢来。演出兴起时通宵达旦直到晨曦微露,而一些传统戏目更是天天上演“连续剧”,最多时候能整整演上“一排天”(本地土话,意为10天)。此种场面,今日上海已难再现。
朱馆长期望借助此次在早报文化讲堂的演出调动起广大市民兴趣,让更多人加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早报记者程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