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建设历时9年、国家“十五”规划最大的文化工程———国家大剧院将在6月中旬实现外部整体亮相,7月底基本完工,有望在9月份开始试演出。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党委书记王争鸣表示:“国家大剧院要在尽可能多的表演艺术门类中,用尽可能好的节目,为尽可能广的人群,提供尽可能优的服务,体现人民性。
国家大剧院建成以后到底为谁服务,一直备受关注,现在终有定论———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事业管理,企业化运营。有关负责人用“四个尽可能”恳切地说出了服务对象的人民性。在我看来,赋予国家大剧院人民性定位,不只是“大剧院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就要对纳税人有所回报”(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吴祖强语),还在于人民性是国家大剧院的命根。
无论精英们所推崇的“高雅艺术”与代表大众的“通俗艺术”,曾经多么水火不相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艺术作为一种交流的方式,根本上应该是属于大众的。而且,近年来艺术家们也开始辨证地看待双方关系:大众文化已成为艺术的一部分,艺术应该更靠近大众。艺术之魂在于贴近大众———正基于此,在去年召开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会议上,让国粹走进大众视野成为与会人员的共同愿望;有中国“最高美术殿堂”之称的中国美术馆,也积极打开了大门,欢迎普通劳动者参观,促进艺术走进大众。
高雅艺术与大众需求有着强烈的互接需要。让艺术从小众走向大众,才是艺术的生命所在,否则只能成为“艺术的终结”。以此来看国家大剧院,人民性显得尤其至关重要。如果端起高雅殿堂的架子,变成达官贵人的“私家花园”,让大众远离了艺术,那么其门庭若市的可能也就岌岌可危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再者,从经营的角度看,如果国家大剧院一味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而损伤公益性质进而远离大众,结果只能是被大众以用脚投票的方式而抛弃,倘至此,即使华冠熠熠,也不过是“孤家寡人”。(燕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