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6月16日开幕,搜狐娱乐特别推出独家策划:十届,十年,十个人。 |
九届影后 掐头去尾均国产
说起来这又是一个尴尬问题,细看过去9届上海电影节得奖名单会发现,除了第一届和第九届,影后是外国人外,余下的所有影后均为中国人。或许这只是一个巧合,但如此高频率的巧合也实在太说不过去了。对于影后的“质疑”曾出现过两次高潮--2001第五届时,尚未闭幕,媒体内部就已盛传奚美娟为最佳女演员得主,最后奖项揭晓,影后颁给了时年68岁的彭玉,舆论一时哗然。电影节官方还就此事发表特别声明,表明评奖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对于此前媒体的议论与猜疑给予了全面否定。
附上海电影节国产影后名单:
1995年第2届:郭柯宇《红樱桃》
1997年第3届:潘予《安居》
1999年第4届:艾丽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2001年第5届:彭玉《月圆今宵》
2002年第6届:陶红《生活秀》
2004年第7届:顾美华《美丽上海》
2005年第8届:赵薇《情人结》
十届评委会主席 仅一次走出国门
千万别误会,吕克·贝松并非打破了什么奥运会记录,而是打破了上海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全是中国人的记录。在他到来前的13年里,上海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均由咱自己人包办了。当然,我们当主席的也的确是些响当当的大人物,比如谢晋(1993第一届)、孙道临(1995第二届)、吴贻弓(1999第四届)等,都是在国际影坛数得上的大牌。可问题是,既然挂了国际A级电影节的字号,总不能不国际吧,这国际中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看评委会主席的人选是否足够国际化。想想这些年,巩俐、王家卫等纷纷走出国门当上了戛纳、威尼斯的主席,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敞开胸怀盛邀世界影坛各方神圣来为我们主持掌舵呢?据悉,今年的主席乃陈凯歌是也,看来吕克·贝松真的只是一个例外了。
附上海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完全名单:
1993年第1届:谢晋
1995年第2届:孙道临
1997年第3届:石方禹
1999年第4届:吴贻弓
2001年第5届:朱永德
2002年第6届:李前宽
2004年第7届:丁荫楠
2005年第8届:吴天明
2006年第9届:吕克·贝松
2007年第10届:陈凯歌
频被获奖者放鸽子
其实老实说,最初几届电影节所能留下的印象实在寥寥。而从1999年第4届开始,我才算是真正参与到了这项盛事中去,不过记忆中相当部分的情感可以命名为“空欢喜”--很多计划中原本应该出现的人或片子,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到最后落了空,让无论是身为影迷还是身为媒体从业人员的我,好不失落。
比如2002年第6届电影节上“韩流”汹涌,除了邀请韩国知名导演许秦豪担任评委外,竞赛单元中也有一部号称是当年最好的韩国电影《回家路上》,后来居然因为导演与制片人之间的严重分歧,最终导致送片公司不得不将影片从上海电影节上撤回,这样,那一届电影节原定的15部参赛片也临时变成了14部。诸如此类的临时变更不甚枚举,再好比2004年《2046》也曾信誓旦旦会在第7届上海电影节上亮相,结果苦等半宿还是一场空。王家卫没来,电影更没影,人家是直接奔了同年10月的东京电影节去也。印象深刻的“爽约事件”还包括去年的阿莫多瓦,当时曾一度盛传阿莫多瓦将携《回归》亲临上海,不过最后我们只看到了影片,没看到人。
此外,得奖人的缺席也成为上海电影节颁奖礼上的一大特色。把这一现象单列出来并非为揭自家人伤疤,只是就事论事陈述一个事实。现在已经很难查到最初几届的得奖人是否都到现场领了奖,从我有印象的第4届起,几乎每一届都有得奖人缺席事件。印象最深的是第5届时,美国影片《反托拉斯行动》一口气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项大奖,不过上来领奖的却都是米高梅公司的代表。去年的闭幕式又上演了同样的一幕,在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导演奖上,奖项得主奥力维耶·古尔梅、埃尔斯·多特曼斯、法比安娜·戈代全部缺席。幸好得最佳影片奖的导演来了,他万分激动地从吕克·贝松和陈凯歌手里接过金爵奖杯,并表示自己难以相信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一番真情流露总算让我们感受到了些许金爵的份量。
增加开幕式的国际影响力。 不是第一次当“主席” 张伟平说:“张艺谋当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也不是第一次了,在西班牙、东京、夏威夷等国际电影节中他都当过评审团主席...
2007-05-25 1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