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领略台词魅力的观众,《哗变》是不能错过的一部话剧。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中,该剧因带有辩论色彩的经典台词而成为台词课教学的必要一课。5月17日起在首都剧场复排的话剧《哗变》,可以算是北京人艺一部经典的外国戏保留剧目。
冯远征 |
创作于半个多世纪前的《哗变》有其真实的故事原型,那是二战末期在美国的一艘老式战舰“凯恩号”上发生的一次哗变事件,舰长被副手解职,后来美国军事法庭对此进行了审讯。原著的作者赫尔曼•沃克在事件发生的那段时间里正好在海军服役,他据此写成的小说《凯恩号哗变记》,获得了1952年的美国普利策文学奖。两年后《哗变》被改编成话剧在美国百老汇首演,连演400多场,场场爆满,此后多次重演,不断被世界各国搬演,半个多世纪以来显示了它持久的魅力。
两幕话剧,中间没有换景,没有冗杂的道具,没有频繁变换的灯光和布景,演员不施浓妆,除了布景中挂有一面星条旗之外,满台清一色美国军装的男演员,甚至没有一个类似书记员的女性角色出场。问,答,再问,再答,干净,简明。与当下电影、戏剧中出现的形式主义的极端化倾向,过度奢华的大制作和形式(化妆、服饰、道具、场景、特技等)相比,《哗变》的外衣过于简单、甚至显得简陋。全剧完全是在对话中展开情节和故事,法庭陈述和辩论以及对人物的精神分析。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力和高超的语言塑造力使话剧回归到了一个纯净本真的状态。观众可以略去所有表面的东西,静静欣赏来自演员本身的表演,这便是《哗变》的魅力,这也正是话剧的魅力所在。
冯远征扮演魁格船长举重若轻,形神兼备,滔滔不绝的台词,有限的形体和表情,塑造了一个偏执,野蛮,狂戾、近乎精神分裂、被军旅岁月扭曲得变了形的家伙。他时而潇洒,时而嚣张,时而无赖,时而暴怒。虽然中间有几处台词出错,但瑕不掩瑜,谢幕时观众给予他的掌声和叫好证明了这是一场精湛的演出。在观看话剧的过程中,坐在旁边的一个年轻人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他认真观察和模仿着冯远征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眼中透露出的是对戏剧表演的热忱和执著,真是“不疯魔不成活”,也许今后站在这个舞台上的老魁格或格林渥就是他或他们。
当年出演魁格船长的老艺术家朱旭担任艺术指导,冯远征和吴刚主演的新版《哗变》将再度在首都剧场上演10天。 《哗变》是美国著名作家、现代文学史上全景式展现二战真实进程的规模最大的作品...
2007-05-16 0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