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艺术上的成就:
1. 结构方面,全剧长达五十齣,结构宏伟,场面壮丽,情节曲折,但组织的十分严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是主线,朝政军国之事为副线,两条线索互相穿插,彼此关联,自然又紧密地连在一起。
2. 把李杨的爱情主线同宫廷内外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场景巧妙地组合成一体,既有杨国忠、安禄山等朝廷人物,又有伶人、村妇小民等人,使剧情显得宽广、丰富,又能够层次分明地展开。场次与场次之间苦乐对照,庄谐参错,冷热相济,戏剧效果强烈。如“进果”、“舞盘”、“合围”、“夜怨”等几齣的铺排:一边是快马急鞭,不惜踩死行人,踏坏庄稼,赶送鲜荔枝;一边是为给贵妃祝寿,极尽奢华举行盛大的歌舞盛典;另一边是叛军已磨刀霍霍,江山危在旦夕;再一边是为邀宠争风吃醋,流泪哀叹。这样铺排看得出作者鲜明的褒贬,批判了宫廷生活的骄奢淫欲给人民带来苦难;同时又以节奏与色彩的强烈对比,造成了紧迫的情势,创造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3. 曲词优美,文字清丽流畅,刻画细腻,曲文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如“闻铃”,借风声、雨声衬托唐明皇缠绵、悱恻之情,可以称得上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善于融情入景,,形象地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及心理活动,同时富于性格化和动作性。
4. 随着人物身份不同,曲词风格也多有变化,如李龟年的唱有苍凉感,民间百姓的唱词通俗风趣。即使书面诵读剧本,也能感受到富于音乐性的美感。真正做到了曲辞与音律俱佳,文情与声情并茂。
当时《长生殿》演出舞台效果非常好,传演极盛。“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
演出处理原则与风格
1.承上启下,不新不旧。
排全本《长生殿》意义很深远,这是一项很了不起的工程,是一项承上启下的工程。把我们历史久远的民族文化瑰宝,把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承接下来,再传给后代。做这件事,我们应当怀有一种虔敬的心情,抱着精心呵护的态度来做。对待遗产的态度要慎重,不能有虚无主义的态度。
但是,昆曲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它的特殊性。有些文化遗产如:古典建筑、古玩陶瓷玉器、古代书法绘画等是静态艺术,它们已经完整地存在着,只需好好保护;而昆曲表演艺术是动态艺术,除了文本、曲谱有记载,其余都在演员身上,靠演员口口相传,代代相传。
首先要复原才能谈到保护,这个“复原”里面就有差异了。
(真假王麻子之争,争谁是正宗)
古代有古代的演出条件,今天有今天的演出条件;古人有古人的审美标准,今人有今人的审美标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演出恢复到三百多年前的样子,我们要做的是把古典精粹的状态、样式,做我们今人的一种展示。因此,我们要认真地解读、领悟作品的精髓和它所需要的表达。只需埋头苦干,不必左顾右盼。当代演出,掺进新的因素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新,要新得适度,新得有分寸,新得不改其宗。不标新立异,不作大胆、冒险的创新尝试。要尽力恢复作品的原貌,是指实质性的恢复,而不是表面文章,不必整旧如旧,更不必故意做旧。因此我给我们的演出确定一个“不新不旧”的原则,即:
不要标新立异的新,不要抱残守缺的旧。
2. 风格:这是一个爱情悲剧。
古典风范,皇家气派;典雅、精致、细腻
3. 对剧本只作删节,不作改动。(删除与主线关系不密切的段落及多次重复的交代)
4. 注意开掘昆剧艺术本体的艺术潜力,对其它各类艺术的手段要慎重借鉴,只作为辅助的手段
5. 注重演出的舞台视觉效果,强化观赏性。(舞台美术既要简约又要富有形象性;舞台场面的处理丰富多变)
6. 创造鲜明、流畅的舞台节奏,避免拖沓、沉闷。(首先音乐要节奏鲜明;场次处理上分清主次,该细腻的一定要过细处理,交代性的要一笔带过,“无话则短,有话则长”。)
7.表演要放开,放下人物的架子,对角色进行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处理(尤其是对帝王、后妃更要进行人性化处理)。要注意人物形象发展的层次,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重要细节,使人物更丰满、更生动。
8.乐队作为戏剧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于舞台,即为唐皇宫宫廷教坊。音乐的风格是中国的、民族的、古典的室内乐。两件重要乐器:琴和瑟作为角色呈现于舞台,对应杨玉环和李隆基两个人物。
9.剧中出现了几种类型的形象:凡人、各路神仙、鬼与鬼魂、梦中人物等,要有不同处理,在造型与动作风格上要予以区分。
10.演出中最具有现代感觉的造型手段是灯光和机械舞台。
演出处理上,除了以传统的表现手段,用虚拟的方式创造舞台气氛,引发观众的联想而外,也需要运用灯光和机械舞台创造直观的舞台气氛,原则是不代替、不削弱演员的表演,而是强化演员的表演,增强演出的感染力。
全本《长生殿》以及《1699·桃花扇》的相继上演,令昆曲成为了很多人心灵小憩的一处“后花园”...该剧的主创阵容汇集了众多艺术领域的重量级人物...
2007-05-14 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