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鱼》剧照 |
漫长的中国电影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平民史,几乎所有被称之为经典的电影,都是带有强烈的平民色彩的时代写真,以平稳的心态和角度,记录一个民族的前进与变迁。
从早期《劳工之爱情》、《渔光曲》、《小城之春》、《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到新中国的《我这一辈子》、《林家铺子》,第五代的《黑炮事件》、《孩子王》、《顽主》、《秋菊打官司》,再到第六代新浪潮式的《找乐》、《站台》、《阳光灿烂的日子》,透过这些影片,电影观众看到中国人或卑微或闪亮或无奈或抗争的人生,在接受电影魅力的同时,也能产生本体的共鸣,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平民电影和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它的风格和流派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不断演变。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结构的改变和外界文化的冲击,直接影响了第五代、第六代的艺术创作,以黄建新、周晓文、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80年代发动了轰轰烈烈的中国电影新运动,大部份作品从平民视角切入,指向却是对传统封建意识的批判,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精英意识。
90年代之后,第五代导演逐渐把身架放低,镜头开始思考平民的生存形态,拍摄出《秋菊打官司》、《二嫫》、《站直喽,别趴下》、《有话好好说》等优秀影片,技术还原生活的写实手法对平民进行精神层面的深度解剖,凭着深度的地域与民族特色,在国际影坛获得辉煌的成绩。
第六代导演吸纳了更多、更新的国外文化,尤其是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便他们的艺术思维变得十分敏锐,电影技法没有局限,其中贾樟柯的《站台》、《小武》最为明显,不再强调内容的深度,不再探讨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命运,而是抒发自身的时代情结,对成生环境、人生体验的感悟。张元、管虎、娄烨、王小帅等很多第六代知名导演都曾以这种创作态度游走于体制边缘,深受新一代电影观众的喜爱。
2000年以后,电影体制渐渐完善,第五代与第六代的平民电影不再有本质区分,如第六代导演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以近乎于第五代导演严肃的态度描写了平民面对生活变化时不安与自嘲,第六代导演黄建新的《求求你表扬我》,则以第六代特色的戏谑口吻嘲讽了一件具有深刻内涵的社会事件。2005年,第五代导演顾长卫的《孔雀》和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青红》,都是运用怀旧的方式来阐释平民生活,一个是侧重描写时代精神的延展性,一个专注描写时代夹缝的断裂感,不同气质,同样成功,《孔雀》夺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青红》夺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现在的第五代导演大多在拍摄高成本、大制作的商业电影,肩负起复兴电影产业的重任。第六代导演则开始了从生存体验到新浪潮影像的蜕变,经过几年的酝酿与发展,已经到达了巅峰,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获得了威尼斯金狮奖,王安全的《图雅的婚事》获得了柏林金熊奖,都是启用非职业演员,表达时代大环境下平民对生命的迷茫感。
与此同时,曾拍摄过《东京审判》以新写实主义风格著称的高群书导演拍摄了一部平民电影《老鱼》,不同于第五代的批判,也不同于第六代的自嘲,《老鱼》以温和的视线重现一位平凡警察的英雄事迹。这是一种对时代的接纳和吸收,除了强烈的写实风格、质地丰满的角色设置,电影之外的意义同样不容忽视,就像高群书最喜欢的《十诫》,《老鱼》也带着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气度,这种气度正是现代中国人所缺少,并急需补充的文化营养。
电影,或者说每一种事物都要不断改变、创新,才能适应时代,适应大环境。这是整个世界的趋势,正因为有了第五代,才出现了第六代,也正因为有了新浪潮,才有了现在的《老鱼》和新写实主义,无论新写实主义电影将来能在影史上留下多浓或多淡的一笔,无需置疑的是,中国平民电影永远不老,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风格加入其中,未来更精彩。
刚刚拍摄完《灌篮》的闫妮笑着说,“我第一次涉足娱乐圈就是拍摄一部电视电影,今天能来这里很开心。不过最令我感动的还是我的影迷,非常谢谢他们为我投票...
2007-05-14 1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