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厚重的作品 孙涛介绍说,“《坑道深处》去年创作出来就已经参加过全军的汇演,当时得了第一名,虽然这次也是拿了一等奖,但它毕竟是第一次这么正式地走上舞台参加比赛,所以心里依然没谱,依然紧张。”《坑道深处》讲述了工程兵班长和新兵因塌方被困坑道深处,在生死考验面前,班长用意志与经验坚定了新兵的信念。这个作品突破了以往的喜剧模式,而是在结尾用正剧的表现手法赢得了很多观众的眼泪,让人们在亦幽默亦酸楚的结局中感受到了该作品的分量。孙涛说:“这个作品区别于我以前演的小品,而且它反映了一种人们并不熟悉的部队工作———挖坑道,所以从题材讲,它不多见,分量却很重。另外在人物性格刻画方面也很鲜明独特,在面临塌方的危险时,老班长表现出来的情绪让观众既觉得可信又很感动。如果把老班长描写成一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形象,就很难与观众达到心灵的沟通。所以一个厚重的小品同时又很人性化,一定会让观众发出会心而酸楚的笑声。” 13年后再现辉煌 据记者了解,本届小品大赛共收到全国各地参赛作品657个,其中地方作品536个,军队作品121个,进入复赛作品共128个,36个作品进入了决赛。孙涛笑称,“这么多作品,而且就我知道的,部队上优秀的小品人才基本都来了,在这样一个强手如云的环境下,自己能拿一等奖,实属万幸。”回忆起13年前参加央视第二届小品大赛的情景,孙涛还历历在目,“现在我还保留着13年前颁奖的录像带,《纠察》获一等奖,我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我激动地抱着奖杯亲,因为当时我是新人,第一次走进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那么大的舞台上表演,能进入前20名就已经觉得是超值了,最后居然拿了第一名,做梦都没想到。”再次站在领奖台上,孙涛变得沉稳了,他说:“不会再有13年前亲吻奖杯的那个镜头了,但现在的心情却比13年前更激动。因为当年的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任何压力,而现在的我已经是个老演员,如果没演好,那太对不起观众。”不过压力归压力,孙涛还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他的至理名言就是,“得不得奖不重要,快乐最重要。”不愿跟别人攀比,只要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便是孙涛在事业上的心态。 小品还是以喜剧为主流 《坑道深处》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小品即喜剧”的思想,让很多人以为以后的小品应该朝着“非喜剧”的方向发展,但孙涛表示,“小品的题材应该丰富多彩,因为生活和生活中的人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框架。但小品的内容严格来讲还是喜剧占主导地位,如果都是正剧或悲剧,那就不能称其为小品了。”近些年,在小品舞台上很少看见孙涛的影子,他自己也坦承这一点,“现在我的事业主要在影视剧和话剧上,小品一旦出现好作品我就会演,但关键是现在的好作品太少。一部好的小品一定要能浓缩社会,而且小品演员也不会永远站在高峰点上,加上观众对小品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不容易出好作品。”对于今年参赛获奖的部队小品居多的现象,孙涛表示,“这大概跟它们拥有一批固定的观众有关,而且很多观众也通过部队题材的小品了解了部队生活。” 《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于今年参赛的小品,孙涛说由残疾人表演的《求》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求》由江苏省海安县文化局选送,获得了非职业组小品的三等奖,感动了很多观众。主演小品的残疾人演员石晓华6岁时遭电击痛失双臂。逆境中,他被保尔·柯察金、张海迪的事迹深深打动和感染,以顽强的毅力学会了以嘴代手、以脚代手绝招,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课程。1992年9月,晓华回到村里务农,他一方面精心照料病重的母亲,一方面用双脚和那张“多功能”的嘴帮助家里烧饭做菜,下地干活。海安县文化馆一位编导被石晓华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打动,专程赶赴如皋,以石晓华的事迹为“蓝本”创作了小品《求》,并请石晓华在小品中扮演身残志不残的主角李自强。小品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演出200多场,每次表演都引起演员和观众强烈共鸣。孙涛说自己被石晓华的精神深深感动,当晚上台领奖时,他还专门跟晓华合了影。(本报记者 秦菁) |
|